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排球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竞技排球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 | 第19页 |
2.1.3 职业排球俱乐部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4 我国排球运动管理 | 第20页 |
2.2 影响竞技排球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竞技排球管理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我国竞技排球管理现状 | 第23-28页 |
3.1.1 我国竞技排球的改革历程 | 第23-24页 |
3.1.2 我国排球运动管理现状 | 第24-28页 |
3.2 我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我国排球管理战略性部署不足 | 第28-29页 |
3.2.2 我国排球管理规范程度不够 | 第29-30页 |
3.2.3 重政府轻社会的排球管理模式 | 第30页 |
3.2.4 排球运动管理资金不到位 | 第30-31页 |
3.2.5 政府对排球管理的宣传力度较为薄弱 | 第31页 |
3.3 我国排球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1 我国排球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2 我国排球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程度不相适应 | 第32页 |
3.3.3 政府排球管理行政理念浓厚 | 第32-33页 |
3.3.4 我国排球运动对社会资金的利用率较低 | 第33页 |
3.3.5 政府与媒体联络度不够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排球管理模式与启示 | 第35-40页 |
4.1 西方发达国家排球管理的模式 | 第35-37页 |
4.1.1 意大利排球运动管理运作模式 | 第35-36页 |
4.1.2 美国排球运动培养模式 | 第36-37页 |
4.1.3 日本排球运动企业主导发展模式 | 第37页 |
4.2 西方发达国家排球运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4.2.1 深化排球运动的普及和促进运动质量的提高 | 第37-38页 |
4.2.2 排球运动的管理顺应体育产业化发展需求 | 第38页 |
4.2.3 推动排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并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第38-39页 |
4.2.4 加强对排球运动员的权益保障管理 | 第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竞技排球管理创新及改革对策 | 第40-46页 |
5.1 推进排球运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 第40-41页 |
5.1.1 建立完善我国排球运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规 | 第40-41页 |
5.1.2 实现政府对排球运动的宏观调控 | 第41页 |
5.2 实施对排球运动的产业化改革 | 第41-42页 |
5.2.1 明晰理顺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5.2.2 顺应排球俱乐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 | 第42页 |
5.3 建立完善促进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42-43页 |
5.3.1 扩展排球运动的后备人才渠道 | 第42-43页 |
5.3.2 拓宽丰富排球运动的资金来源通道 | 第43页 |
5.4 加强对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宣传力度 | 第43-45页 |
5.4.1 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 第43-44页 |
5.4.2 实现排球运动的社会群众性普及 | 第44-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