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地基液化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地基土液化的概念和机理 | 第9-10页 |
1.2.2 地基土液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0-14页 |
1.3 桩基震害的调查与分析 | 第14-20页 |
1.3.1 桩基震害的调查 | 第15-17页 |
1.3.2 液化场地桥梁桩基础震害原因 | 第17-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有限差分法程序 FLAC~(3D)动力分析简介 | 第22-31页 |
2.1 FLAC~(3D) 基本原理 | 第22页 |
2.2 桩(pile)单元的应用 | 第22-25页 |
2.2.1 桩结构的几何属性 | 第22-23页 |
2.2.2 桩结构的材料属性 | 第23页 |
2.2.3 桩结构的连接属性 | 第23-25页 |
2.3 流固相互作用理论 | 第25-26页 |
2.3.1 流固耦合作用的两种计算模式 | 第25页 |
2.3.2 流体分析的参数 | 第25-26页 |
2.4 FLAC~(3D)动力分析理论 | 第26-31页 |
2.4.1 FL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土体本构模型和孔压模型 | 第26-29页 |
2.4.2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力学阻尼的选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 FLAC~(3D)的可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数值模拟 | 第31-43页 |
3.1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模型试验简介[18] [19] | 第31-34页 |
3.1.1 模型地基的设计与参数 | 第31页 |
3.1.2 模型桩柱的设计与参数 | 第31-32页 |
3.1.3 试验装置 | 第32-33页 |
3.1.4 试验加载工况 | 第33-34页 |
3.2 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34-37页 |
3.2.1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 第34-36页 |
3.2.2 地震作用的模拟与加载 | 第36-37页 |
3.3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7-42页 |
3.3.1 自由场的结果对比 | 第37-39页 |
3.3.2 非自由场的结果对比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不同条件下液化场地桥梁桩基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3-56页 |
4.1 有无覆盖层对桩基响应的影响 | 第43-47页 |
4.1.1 土的动力响应 | 第44页 |
4.1.2 桩基的动力响应 | 第44-47页 |
4.2 上层覆土强度对桩基响应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 上部结构的重量对桩基响应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桩的承载类型对桩基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液化场地中群桩地震响应分析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液化地基的加固处理 | 第56-67页 |
5.1 碎石桩加固液化土地基的机理 | 第56-57页 |
5.2 刚性排水桩加固液化土地基的机理 | 第57页 |
5.3 两种抗液化措施的对比分析 | 第57-63页 |
5.3.1 模型尺寸及计算参数 | 第57-59页 |
5.3.2 动力加载前的初始应力状态计算 | 第59-60页 |
5.3.3 动力加载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5.4 群体碎石桩对液化地基的加固 | 第63-66页 |
5.4.1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63页 |
5.4.2 动力加载前的初始应力状态计算 | 第63-64页 |
5.4.3 动力加载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