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炼油污水的特征及处理现状 | 第16-19页 |
·炼油污水的特征 | 第16-17页 |
·处理工艺比较 | 第17-19页 |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活性污泥法 | 第20-21页 |
·生物膜法 | 第21-22页 |
·厌氧生物处理法 | 第22-23页 |
·厌氧/好氧(A/O)处理工艺 | 第23页 |
·高效菌种处理石化废水现状 | 第23-25页 |
·工程菌的定义 | 第24页 |
·废水降解菌种的筛选 | 第24-25页 |
·操作条件对微生物生化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5-27页 |
·温度对微生物生化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5-26页 |
·酸碱度对微生物生化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6页 |
·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化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6页 |
·溶解氧对微生物生化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6-27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 第27-30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经验模型 | 第28-29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基本模型 | 第29-30页 |
·本论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2-39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与分析设备 | 第33-34页 |
·试验装置 | 第34页 |
·实验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炼油污水中的石油类含量 | 第35-37页 |
·色质联用(GC/MS)法炼油污水中有机物测定 | 第37-39页 |
第3章 UBD菌对典型污水的降解适应性考察 | 第39-50页 |
·UBD菌对含氯化工污水的降解效果 | 第39-40页 |
·UBD菌对焦化废水的降解 | 第40-43页 |
·UBD菌对焦化废水中COD的降解效果 | 第40-42页 |
·UBD菌对焦化废水中石油类的降解效果 | 第42-43页 |
·UBD菌对模拟炼油污水的降解 | 第43-45页 |
·UBD菌对模拟炼油污水中COD的降解效果 | 第43-44页 |
·UBD菌对模拟炼油污水中石油类的降解效果 | 第44-45页 |
·UBD菌对实际炼油污水的降解 | 第45-48页 |
·UBD菌对实际炼油污水中COD的降解效果 | 第46-47页 |
·UBD菌对实际炼油污水中石油类的降解效果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UBD菌对炼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67页 |
·菌种浓度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曝气方式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降解温度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初始COD值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初始石油类含量(TPH)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实际炼油污水优化条件下的炼油污水降解效果 | 第59-60页 |
·生化需氧量(BOD5)和污水可生化性分析 | 第60-61页 |
·降解前后污水水质分析 | 第61-66页 |
·降解过程中炼油污水pH的变化 | 第61-63页 |
·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 | 第63-64页 |
·色谱质谱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UBD菌降解炼油污水动力学研究 | 第67-73页 |
·Monod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的简化 | 第68-69页 |
·零级简化 | 第68页 |
·一级简化 | 第68页 |
·线性简化 | 第68-69页 |
·Monod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 第69-71页 |
·Haldane底物抑制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UBD菌的生命特性研究 | 第73-83页 |
·菌浓度的测定 | 第73-75页 |
·比色法 | 第73-74页 |
·计数器测定法 | 第74-75页 |
·菌种的扩大培养 | 第75-79页 |
·接种量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第75-76页 |
·溶氧空间对菌培养的影响 | 第76-77页 |
·培养基的组成优化 | 第77-79页 |
·菌种的生长曲线 | 第79-80页 |
·革兰染色和PCR鉴定 | 第80-82页 |
·UBD菌的革兰染色 | 第80页 |
·UBD菌的PCR鉴定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UBD菌包埋法固定化技术 | 第83-93页 |
·UBD菌包埋法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83-84页 |
·凝胶液的制备 | 第83页 |
·交联剂的制备 | 第83-84页 |
·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84页 |
·UBD菌包埋法固定化小球的工艺优化 | 第84-90页 |
·凝胶液各组成配比的确定 | 第84-89页 |
·交联和固化时间的确定 | 第89-90页 |
·固定化生物小球与游离菌处理炼油污水效果比较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8章 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性能考察 | 第93-106页 |
·气升式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 | 第93-96页 |
·操作条件对反应器中气含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操作条件对反应器中液体循环时间的影响 | 第97-99页 |
·操作条件对反应器中液体完全混合时间的影响 | 第99-101页 |
·操作条件对反应器中氧传递效率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9章 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处理炼油污水工艺研究 | 第106-118页 |
·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 | 第106页 |
·实验炼油污水 | 第106页 |
·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 第106页 |
·三相流化床操作条件对炼油污水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106-116页 |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进料口位置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固定化颗粒粒径度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固体颗粒填充率对三相床中炼油污水降解效果影响 | 第109-111页 |
·气速对三相床中炼油污水降解效果影响 | 第111-112页 |
·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COD容积负荷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返混对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116页 |
·三相流化床优化条件下的污水处理效果 | 第116-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8页 |
本论文的不足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