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21页 |
1.1 地下水中的无机砷及其理化性质 | 第8页 |
1.2 As~Ⅲ的生物氧化作用 | 第8-13页 |
1.2.1 好氧As~Ⅲ氧化 | 第8-10页 |
1.2.2 缺氧As~Ⅲ氧化 | 第10-11页 |
1.2.3 不产氧光合As~Ⅲ氧化 | 第11-12页 |
1.2.4 三价砷氧化菌新陈代谢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1.3 砷污染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 | 第13-16页 |
1.3.1 氧化法 | 第13-14页 |
1.3.2 絮凝法 | 第14-15页 |
1.3.3 吸附法 | 第15-16页 |
1.4 砷耦合其他元素的生物地质循环 | 第16-18页 |
1.4.1 砷元素与铁元素 | 第16-17页 |
1.4.2 砷元素与硫元素 | 第17-18页 |
1.5 研究As~Ⅲ氧化的意义 | 第18-21页 |
2 氧气、硝酸和亚硝酸盐作用下微生物氧化三价砷的研究 | 第21-34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三价砷氧化菌的驯化培养 | 第21-22页 |
2.2.2 批次实验反应器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3 生物批次实验 | 第23-24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4-33页 |
2.3.1 不同电子受体作用下三价砷的生物氧化 | 第24-26页 |
2.3.2 三价砷生物氧化的动力学拟合 | 第26-28页 |
2.3.3 As~Ⅲ对微生物的抑制性 | 第28-30页 |
2.3.4 pH和温度对三价砷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2.3.5 反硝化型三价砷氧化菌 | 第30-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3 氯酸、亚氯酸和溴酸盐作用下微生物氧化三价砷的研究 | 第34-39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生物批次实验 | 第34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35-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4 结论和展望 | 第39-40页 |
4.1 结论 | 第39页 |
4.2 展望 | 第39-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