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 1.2 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 1.2.1 波达方向估计技术 | 第18-20页 |
| 1.2.2 波束成形技术 | 第20-22页 |
| 1.2.3 互质阵列信号处理技术 | 第22-28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互质阵列信号处理基础 | 第32-46页 |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 2.2 互质采样:一种特殊的稀疏采样技术 | 第33-34页 |
| 2.3 互质阵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 第34-41页 |
| 2.3.1 互质阵列的结构及优势 | 第34-37页 |
| 2.3.2 互质阵列的信号建模 | 第37-39页 |
| 2.3.3 虚拟域信号参量构造原理 | 第39-41页 |
| 2.4 互质阵列虚拟域信号处理实例 | 第41-44页 |
| 2.4.1 虚拟域子空间类方法 | 第41-43页 |
| 2.4.2 虚拟阵列信号稀疏重建方法 | 第43-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基于稀疏方法的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 | 第46-70页 |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 3.2 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的信号模型 | 第48-51页 |
| 3.3 基于协方差矩阵稀疏重建的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算法 | 第51-61页 |
| 3.3.1 虚拟阵列协方差矩阵的构造 | 第51-52页 |
| 3.3.2 协方差矩阵稀疏重建优化问题设计 | 第52-54页 |
| 3.3.3 基于滑动窗口思想的信源枚举方案 | 第54-55页 |
| 3.3.4 信源功率估计优化 | 第55-57页 |
| 3.3.5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7-61页 |
| 3.4 基于压缩感知的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算法 | 第61-69页 |
| 3.4.1 互质阵列接收信号的压缩 | 第61-62页 |
| 3.4.2 基于压缩感知的高分辨波达方向估计 | 第62-63页 |
| 3.4.3 高分辨波达方向估计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63-66页 |
| 3.4.4 基于压缩感知的自由度增强型波达方向估计 | 第66-67页 |
| 3.4.5 自由度增强型波达方向估计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67-6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基于虚拟阵列内插的无网格化互质阵列波达方向估计 | 第70-104页 |
| 4.1 引言 | 第70-72页 |
| 4.2 虚拟阵列内插技术及信号模型 | 第72-76页 |
| 4.3 虚拟阵列等价信号的无网格化表示 | 第76-83页 |
| 4.3.1 多采样虚拟信号的原子范数定义 | 第76-79页 |
| 4.3.2 虚拟域原子范数的性质及推论 | 第79-83页 |
| 4.4 基于内插虚拟阵列协方差矩阵重建的波达方向估计算法 | 第83-88页 |
| 4.4.1 基于原子范数最小化的协方差矩阵无网格化重建优化问题设计 | 第83-85页 |
| 4.4.2 协方差矩阵重建的等价凸优化问题推导 | 第85-86页 |
| 4.4.3 基于内插虚拟阵列协方差矩阵的波达方向估计 | 第86-88页 |
| 4.5 内插虚拟阵列协方差矩阵重建性能分析 | 第88-91页 |
| 4.6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1-102页 |
| 4.6.1 分辨率性能 | 第92-94页 |
| 4.6.2 自由度性能 | 第94-97页 |
| 4.6.3 波达方向估计性能 | 第97-100页 |
| 4.6.4 协方差矩阵重建性能 | 第100-101页 |
| 4.6.5 计算复杂度 | 第101-102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五章 互质阵列自适应波束成形 | 第104-128页 |
| 5.1 引言 | 第104-105页 |
| 5.2 互质阵列波束成形的信号模型 | 第105-106页 |
| 5.3 基于协方差矩阵和导引向量重建的波束成形方法原理 | 第106-108页 |
| 5.4 互质阵列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设计 | 第108-115页 |
| 5.4.1 基于分解互质稀疏子阵的波达方向估计 | 第109-112页 |
| 5.4.2 基于互质稀疏子阵协方差矩阵联合优化的功率估计 | 第112-114页 |
| 5.4.3 互质阵列自适应波束成形权重设计 | 第114-115页 |
| 5.5 算法性能分析 | 第115-121页 |
| 5.5.1 用于干扰项分辨的阈值参数设置对重建性能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 5.5.2 复杂度对比分析 | 第118-119页 |
| 5.5.3 算法优势性能归纳与流程总结 | 第119-121页 |
| 5.6 鲁棒性测试与分析 | 第121-126页 |
| 5.6.1 实例1: 期望信号导引向量精确已知 | 第121-122页 |
| 5.6.2 实例2: 期望信号观测方向存在固定误差 | 第122-123页 |
| 5.6.3 实例3: 入射信号观测方向存在随机误差 | 第123-124页 |
| 5.6.4 实例4: 波前畸变误差 | 第124-125页 |
| 5.6.5 实例5: 相干源局部散射误差 | 第125-12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8-12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129-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