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脑卒中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脑卒中简介 | 第14页 |
1.2.2 脑卒中治则 | 第14-15页 |
1.3 脑缺血疾病的病理机制 | 第15-18页 |
1.3.1 Ca~(2+)超载 | 第15-16页 |
1.3.2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第16页 |
1.3.3 代谢性酸中毒 | 第16页 |
1.3.4 氧自由基损伤 | 第16-17页 |
1.3.5 NO损伤 | 第17页 |
1.3.6 炎症免疫反应损伤 | 第17-18页 |
1.4 脑缺血模型简介 | 第18-20页 |
1.4.1 全脑缺血模型 | 第19页 |
1.4.2 局部脑缺血模型 | 第19-20页 |
1.4.3 高血压致脑卒中模型 | 第20页 |
1.5 藏医药与脑缺血疾病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制备 | 第22-26页 |
2.1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 第22页 |
2.2 动物选择 | 第22页 |
2.3 线栓制备 | 第22-23页 |
2.4 麻醉剂选择 | 第23页 |
2.5 模型制备 | 第23-25页 |
2.6 模型评价 | 第25-26页 |
第3章 三种藏药经典方联合给药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6-3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1.3 试药 | 第27页 |
3.1.4 试剂配置 | 第27-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分组与给药 | 第28-29页 |
3.2.2 模型制备 | 第29页 |
3.2.3 样本采集 | 第29页 |
3.2.4 指标检测 | 第29-30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30-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3.3.1 行为学评分 | 第31-32页 |
3.3.2 SOD活力 | 第32-33页 |
3.3.3 MDA含量 | 第33-34页 |
3.3.4 脑含水量 | 第34-35页 |
3.3.5 脑梗死面积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三种藏药经典方联合给药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37-6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7-41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4.1.3 试药 | 第38-39页 |
4.1.4 试剂配置 | 第39-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4.2.1 分组与给药 | 第41页 |
4.2.2 样品采集 | 第41-42页 |
4.2.3 指标检测 | 第42-44页 |
4.2.4 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5-66页 |
4.3.1 SOD活力 | 第45-46页 |
4.3.2 MDA含量 | 第46-47页 |
4.3.3 LDH活力 | 第47-48页 |
4.3.4 脑含水量 | 第48-49页 |
4.3.5 脑梗死面积 | 第49-50页 |
4.3.6 HE染色 | 第50-55页 |
4.3.7 尼氏染色 | 第55-59页 |
4.3.8 Bax表达 | 第59-60页 |
4.3.9 Bcl-2表达 | 第60-61页 |
4.3.10 Caspase-3表达 | 第61-62页 |
4.3.11 CytC表达 | 第62-63页 |
4.3.12 HIF-1 α表达 | 第63-64页 |
4.3.13 VEGF表达 | 第64-65页 |
4.3.14 NF κ Bp65表达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备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