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负面议题的舆论引导研究--以“阶层固化”相关舆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8页
    一、选题来源第9-11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路径第11-13页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与概念释义第13-16页
        (一) 相关概念第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五、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二) 内容分析法第16页
        (三) 框架分析法第16-18页
第一章 媒介化社会与多元舆论格局第18-22页
    一、媒介与舆论第18-19页
        (一) 媒体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第18-19页
        (二) 媒体与舆论的关系第19页
    二、网络多元舆论格局成因第19-22页
        (一) 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诉求多元第20页
        (二)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新的发泄渠道第20-22页
第二章 作为网络热议话题的“阶层固化”第22-27页
    一、作为争议存在的“阶层固化”第22-24页
        (一) 高度不确定性的“阶层固化”第22-23页
        (二) 高风险社会的到来第23-24页
    二、多方话语主体参与的“阶层固化”第24-25页
    三、作为舆论场缩影的阶层固化第25-27页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文章关于“阶层固化”的态度分析第27-34页
    一、样本选取及说明第27-28页
    二、微信公众号文章关于阶层固化立场的表达与主题分析第28-30页
        (一) 议题层出不穷,关注度居高不下第28页
        (二) 话题多样,偏离实质内容第28-29页
        (三) 消息+评论的文章架构,情感导向明显第29-30页
    三、风险的社会放大:微信公众号关于阶层固化舆情的思考第30-34页
        (一) 意见领袖的引导舆论作用明显第30-31页
        (二) 粉丝群体的定势化思维第31-32页
        (三) 微信公众号的创造主体专业性不强第32-34页
第四章 微博关于阶层固化的舆情分析第34-40页
    一、样本选择与呈现第34-36页
        (一) 婚姻中的与“门当户对”与择偶条件第34-35页
        (二)“寒门贵子”与教育公平第35页
        (三) 房价高烧与年轻人的上升通道第35-36页
    二、情绪的宣泄:关于阶层固化微博舆情的几点思考第36-40页
        (一) 意见的表达?还是情绪的表达?第36-37页
        (二) 舆情演变是聚焦、失焦还是移焦第37-38页
        (三) 微博负面舆情不断,阶层固化正在到来?第38-40页
第五章 百度新闻关于阶层固化的报道分析第40-49页
    一、样本的选择与类目建构第40-41页
        (一) 样本的选取与采集第40页
        (二) 分析类目建构第40-41页
    二、类目分析与总结第41-43页
        (一) 报道体裁的分析第41-43页
    三、大众媒介关于阶层固化报道分析总结第43-48页
        (一) 阶层固化议题种类多,态度偏积极第43-46页
        (二) 谁在发声?百度新闻上“阶层固化”的声音第46-48页
    四、现象或态势——大众媒介阶层固化报道和自媒体舆论的主导框架分析第48-49页
第六章 网络负面议题的舆论引导何以可能?第49-53页
    一、网络舆论多元的负面影响第49-50页
    二、网络负面议题舆论引导策略第50-53页
        (一) 政府树立“善治”的思维,加强对媒体的引导第50-51页
        (二) 主流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第51-52页
        (三) 呼唤传播理性,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第52-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表第57-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合新闻视角下《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价值导向研究
下一篇:专业性的建构与消解:“舆情生产”何以成为可能?--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