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的建构与消解:“舆情生产”何以成为可能?--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5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二) 为何选择研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 第12-13页 |
(三) “舆情生产”的概念 | 第13页 |
(四) 研究舆情生产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五) 我国舆情产业的基本现状 | 第14-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舆情的概念厘清 | 第15-16页 |
(二) 网络舆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舆情产业化探索 | 第22-27页 |
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发展轨迹 | 第22页 |
二、核心产品的推出 | 第22-24页 |
三、目标客户的确立 | 第24-26页 |
(一) 客户性质稳定且集中 | 第24-25页 |
(二) 企业客户所在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占优 | 第25-26页 |
四、舆情范式的塑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一篇舆情报告的生产 | 第27-33页 |
一、舆情工作开始之前的准备 | 第27-29页 |
二、舆情选题的确立 | 第29-30页 |
三、舆情样本的收集和分析 | 第30-31页 |
四、审阅、修改和定稿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作为舆情生产的渠道和工作方式的微信群 | 第33-39页 |
一、“严肃工作群”和“吃喝玩乐群” | 第33-34页 |
二、微信群中的角色;如何做决定 | 第34-36页 |
三、议题:决定了什么 | 第36-39页 |
第五章 舆情报告:专业性的呈现和形塑 | 第39-49页 |
一、何为“舆情报告” | 第39-40页 |
二、舆情报告的范式和结构 | 第40-43页 |
三、“用数据说话” | 第43-46页 |
(一) 数据从何而来 | 第44-45页 |
(二) 如何分析数据 | 第45页 |
(三) 被遮蔽的数据 | 第45-46页 |
四、舆情报告中的舆情价值:新闻价值的承继与拓展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矛盾的舆情分析师 | 第49-55页 |
一、新闻理想的余温 | 第49-51页 |
二、党媒的定位 | 第51-53页 |
(一) 舆情分析师的自我定位 | 第51-52页 |
(二) 监测室公开言说 | 第52-53页 |
三、服务客户的要求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60页 |
一、“舆情生产”何以成为可能? | 第55页 |
二、专业性的建构:舆情生产沟通机制 | 第55-57页 |
(一) “把关人”机制 | 第55-56页 |
(二) 议题的沟通、选择和判定 | 第56-57页 |
三、专业性的消解:商业化路径瓦解专业化 | 第57-60页 |
(一)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 | 第57-58页 |
(二) 媒介公关化现象 | 第58页 |
(三)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成熟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