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轻型车行驶工况构建与排放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车辆行驶工况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车辆行驶工况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18页 |
1.3.2 国内车辆行驶工况研究发展 | 第18-20页 |
1.4 我国机动车排放法规体系 | 第20-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太原市轻型车道路工况开发试验 | 第22-30页 |
2.1 数据采集方法 | 第22-23页 |
2.2 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 第23-27页 |
2.2.1 车载数据采集设备 | 第23-24页 |
2.2.2 数据监控统计平台 | 第24-27页 |
2.3 试验车辆与驾驶员的选择 | 第27-29页 |
2.3.1 试验车辆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2 驾驶员的选择 | 第28-29页 |
2.4 采样间隔与采样时间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轻型车行驶工况的构建 | 第30-51页 |
3.1 行驶工况构建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 短行程特征参数计算模型 | 第31-36页 |
3.2.1 行驶模式的划分 | 第31-32页 |
3.2.2 运动学片段特征值 | 第32-36页 |
3.2.3 试验片段特征参数计算结果 | 第36页 |
3.3 主成分分析 | 第36-40页 |
3.3.1 主成分分析理论 | 第36-38页 |
3.3.2 主成分法分析片段特征参数 | 第38-40页 |
3.4 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3.4.1 聚类分析理论 | 第40-41页 |
3.4.2 聚类分析对样本数据的分类 | 第41-42页 |
3.5 行驶工况合成 | 第42-44页 |
3.6 行驶工况分析 | 第44-50页 |
3.6.1 误差检验与分析 | 第44-49页 |
3.6.2 与典型工况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轻型车行驶工况的仿真分析 | 第51-68页 |
4.1 ADVISOR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4.2 基于ADVISOR软件仿真平台的构建 | 第52-61页 |
4.2.1 发动机模块 | 第52-54页 |
4.2.2 变速器模块 | 第54-57页 |
4.2.3 车轮/车轴模块 | 第57-58页 |
4.2.4 排放后处理模块 | 第58-60页 |
4.2.5 整车仿真模型 | 第60-61页 |
4.3 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61-63页 |
4.4 行驶工况的仿真分析 | 第63-67页 |
4.4.1 构建工况的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4.4.2 典型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轻型车实际道路排放特征试验研究 | 第68-89页 |
5.1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 第68-75页 |
5.1.1 PEMS系统简介 | 第68-73页 |
5.1.2 搭建试验平台 | 第73-74页 |
5.1.3 试验前的调试 | 第74-75页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5-76页 |
5.3 排放特性分析 | 第76-88页 |
5.3.1 评价参数定义 | 第76-77页 |
5.3.2 行驶模式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3 速度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9-86页 |
5.3.4 加速度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