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绪论 | 第19-3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学术发现和研究史回顾 | 第22-33页 |
一、海岱地区与其南邻关系研究史概述 | 第22-28页 |
二、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范式的思考 | 第28-3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第一章 龙山时代中国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 第38-94页 |
第一节 海岱地区 | 第38-61页 |
一、考古学文化分期与类型 | 第38-55页 |
二、自然地理环境 | 第55-59页 |
三、生业经济 | 第59-60页 |
四、社会复杂化水平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江淮-宁镇地区 | 第61-81页 |
一、考古学文化分期与类型 | 第61-77页 |
二、自然地理环境 | 第77-80页 |
三、生业经济 | 第80-81页 |
四、社会复杂化水平 | 第81页 |
第三节 太湖地区 | 第81-92页 |
一、考古学文化分期与类型 | 第81-88页 |
二、自然地理环境 | 第88-90页 |
三、生业经济 | 第90-91页 |
四、社会复杂化水平 | 第91-92页 |
第四节 龙山时代中国东部地区诸文化的年代对应关系 | 第92-94页 |
第二章 大汶口文化晚期海岱与南邻文化区的互动内容 | 第94-126页 |
第一节 海岱与豫东-皖北地区 | 第94-106页 |
一、豫东-皖北地区所见海岱文化因素 | 第94-104页 |
二、双方共有的文化因素 | 第104-105页 |
三、海岱地区所见皖北地区文化因素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海岱与江淮西部地区 | 第106-111页 |
一、皖中地区所见海岱文化因素 | 第106-108页 |
二、皖西南地区所见海岱文化因素 | 第108-110页 |
三、皖东地区所见海岱文化因素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海岱与环太湖文化区 | 第111-126页 |
一、环太湖文化区中的海岱文化因素 | 第111-114页 |
二、海岱地区中的环太湖文化区因素 | 第114-120页 |
三、两地共有文化因素 | 第120-126页 |
第三章 大汶口晚期海岱与南邻文化区互动的动因、方式和路线 | 第126-156页 |
第一节 海岱地区南部文化圈的形成及互动 | 第126-134页 |
一、尉迟寺类型的性质及来源 | 第126-129页 |
二、聚落考古视野下的皖北-豫东地区 | 第129-133页 |
三、海岱地区南部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质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海岱与江淮东部-太湖地区互动的动因、方式和路线 | 第134-151页 |
一、花厅墓地的性质及良渚文化因素的来源 | 第135-138页 |
二、互动的动因及方式 | 第138-149页 |
三、互动的路线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海岱与江淮西部-宁镇地区互动的动因、方式和路线 | 第151-156页 |
一、互动的动因和方式 | 第152-153页 |
二、互动的路线 | 第153-156页 |
第四章 龙山早期海岱与南邻文化区的互动 | 第156-180页 |
第一节 豫东-皖北地区的文化低潮 | 第156页 |
第二节 江淮西部地区的龙山化 | 第156-160页 |
一、禹会村龙山遗存中的海岱文化因素 | 第157-160页 |
二、其他遗址的线索 | 第160页 |
第三节 宁镇-太湖地区的龙山化 | 第160-166页 |
一、宁镇地区中的海岱文化因素 | 第161-162页 |
二、太湖地区中的海岱文化因素 | 第162-166页 |
第四节 互动的动因、方式、路线 | 第166-180页 |
一、聚落群分析 | 第167-171页 |
二、互动的动因、方式及路线 | 第171-180页 |
第五章 龙山晚期海岱与南邻文化区的互动 | 第180-201页 |
第一节 王油坊类型再认识 | 第180-186页 |
一、王油坊类型中的海岱文化因素 | 第181-183页 |
二、海岱地区中的王油坊类型因素 | 第183-184页 |
三、芦城孜类型——文化碰撞融合的最前沿 | 第184-185页 |
四、东西二元对立的滥觞——龙山晚期的江淮西部 | 第185-186页 |
第二节 南荡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 第186-190页 |
第三节 广富林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 | 第190-195页 |
第四节 互动的动因、方式、路线 | 第195-201页 |
一、聚落群分析 | 第196-197页 |
二、互动的动因、方式和路线 | 第197-201页 |
结语 | 第201-20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5-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6-21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