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 ABSTRACT | 第13-19页 | 
| 绪论 | 第20-52页 | 
| 第一节 《蜻蛉日记》与日本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 第20-34页 | 
| 一、《蜻蛉日记》的作者及作品 | 第21-28页 | 
| 二、《蜻蛉日记》与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 第28-34页 | 
| 第二节 《蜻蛉日记》的研究综述 | 第34-47页 | 
| 一、日本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34-44页 | 
| 二、中国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思路 | 第47-52页 | 
| 第一章 《蜻蛉日记》叙事的文体形式:散韵并融 | 第52-87页 | 
| 第一节 假名日记文学的诞生 | 第53-67页 | 
| 一、记录性日记 | 第53-58页 | 
| 二、假名日记文学的诞生 | 第58-61页 | 
| 三、《蜻蛉日记》的文学虚构性 | 第61-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二节 《蜻蛉日记》的散韵并融与叙事功能 | 第67-87页 | 
| 一、《蜻蛉日记》中和歌的叙事功能 | 第67-76页 | 
| 二、《蜻蛉日记》的散文叙事 | 第76-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二章 《蜻蛉日记》叙事的交流模式:内心独白与“读者意识” | 第87-125页 | 
| 第一节 《蜻蛉日记》的叙述者 | 第88-109页 | 
| 一、《蜻蛉日记》的作者·叙述者·人物之位相 | 第88-101页 | 
| 二、《蜻蛉日记》的第一人称双重叙述聚焦 | 第101-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二节 《蜻蛉日记》的受述者 | 第109-125页 | 
| 一、《蜻蛉日记》中的“读者意识” | 第110-118页 | 
| 二、作者的自言自听 | 第118-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三章 《蜻蛉日记》叙事的时间特征:线性·循环·回忆 | 第125-166页 | 
| 第一节 历史时间流中的循环更迭 | 第126-138页 | 
| 一、历史时间流逝中的人情琐事 | 第127-133页 | 
| 二、自然时间流转中的哀怨情愁 | 第133-137页 | 
| 小结 | 第137-138页 | 
| 第二节 心理时间中的记忆与书写 | 第138-157页 | 
| 一、心理时间流淌下的时间倒错 | 第138-150页 | 
| 二、回忆叙事中的昔今交叠 | 第150-155页 | 
| 小结 | 第155-157页 | 
| 附表 | 第157-166页 | 
| 第四章 《蜻蛉日记》叙事的空间形态:家·寺中的感与思 | 第166-204页 | 
| 第一节 实体空间的位移 | 第168-187页 | 
| 一、花与影的平安京 | 第169-172页 | 
| 二、居所的变迁 | 第172-179页 | 
| 三、灵山佛寺之纪行 | 第179-186页 | 
| 小结 | 第186-187页 | 
| 第二节 心理空间中的梦信仰与雨意象 | 第187-204页 | 
| 一、梦里倾心语 | 第187-194页 | 
| 二、雨中见心像 | 第194-202页 | 
| 小结 | 第202-204页 | 
| 结论 | 第204-210页 | 
| 附录 | 第210-2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236页 | 
| 致谢 | 第236-2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8-24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