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循环荷载作用下西宁地区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土的微观结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5-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方案和方法第17-30页
    2.1 概述第17页
    2.2 试验土样第17-18页
    2.3 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第18-23页
        2.3.1 天然含水率试验第18-19页
        2.3.2 密度试验第19-20页
        2.3.3 界限含水率试验第20-21页
        2.3.4 击实试验第21-23页
    2.4 动三轴试验设备及方案第23-26页
        2.4.1 试验设备第23-24页
        2.4.2 试验方案第24-26页
    2.5 动三轴试验实施步骤第26-29页
        2.5.1 试样制备第26-27页
        2.5.2 试样安装第27-28页
        2.5.3 试样固结第28页
        2.5.4 施加动荷载第28页
        2.5.5 拆除试样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黄土动力变形特性试验研究第30-58页
    3.1 概述第30-32页
    3.2 动本构关系试验研究第32-46页
        3.2.1 动应力-动应变曲线与围压的关系第32-37页
        3.2.2 动应力-动应变曲线与固结比的关系第37-40页
        3.2.3 动应力-动应变曲线与含水率的关系第40-44页
        3.2.4 双曲线模型参数第44-46页
    3.3 动弹性模量试验研究第46-55页
        3.3.1 动弹性模量-动应变曲线与围压的关系第46-48页
        3.3.2 动弹性模量-动应变曲线与固结比的关系第48-50页
        3.3.3 动弹性模量-动应变曲线与含水率的关系第50-52页
        3.3.4 动弹性模量衰减公式的建立第52-55页
    3.4 动阻尼比试验研究第5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黄土动强度试验研究第58-66页
    4.1 概述第58页
    4.2 动强度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第58-62页
        4.2.1 围压对黄土动强度的影响第59-60页
        4.2.2 固结比对黄土动强度的影响第60-61页
        4.2.3 含水率对黄土动强度的影响第61-62页
    4.3 动强度指标第62-65页
        4.3.1 含水率对黄土动粘聚力和动内摩擦角的影响第63-64页
        4.3.2 固结比对黄土动粘聚力和动内摩擦角的影响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黄土微观结构试验研究第66-78页
    5.1 概述第66页
    5.2 微观结构试验第66-69页
        5.2.1 试验设备第66-67页
        5.2.2 试验方案第67-68页
        5.2.3 试样制备第68页
        5.2.4 扫描电镜试验第68-69页
    5.3 黄土微观结构定性分析第69-71页
        5.3.1 骨架颗粒第69页
        5.3.2 颗粒连接方式第69页
        5.3.3 孔隙特征第69页
        5.3.4 微观试验图像分析第69-71页
    5.4 黄土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第71-76页
        5.4.1 PCAS分析系统第71页
        5.4.2 SEM图像处理第71-73页
        5.4.3 定量参数的含义第73页
        5.4.4 试验结果定量分析第73-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78-80页
    6.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6.2 建议和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地区轴心受压混凝土柱加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气候调节的新农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