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关于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关于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综述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目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3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3页 |
第2章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1.1 素质 | 第23-24页 |
2.1.2 道德素质 | 第24页 |
2.1.3 评价 | 第24-25页 |
2.1.4 道德素质评价 | 第25-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生活教育价值理论 | 第27-28页 |
2.3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的内涵 | 第28-31页 |
第3章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51页 |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31-44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32-34页 |
3.1.3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教师视角的现状分析 | 第34-38页 |
3.1.4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学生视角的现状分析 | 第38-43页 |
3.1.5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企业视角的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3.2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3.2.1 现行道德素质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有偏 | 第44-45页 |
3.2.2 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第45-46页 |
3.2.3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呈虚化现象 | 第46页 |
3.3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3.3.1 道德素质评价观念过于落后 | 第46-48页 |
3.3.2 道德素质评价理论研究薄弱 | 第48-49页 |
3.3.3 道德素质评价视角比较局限 | 第49-51页 |
第4章 中职生道德素质评价的改进措施 | 第51-59页 |
4.1 更新评价理念,建立“三主体”的客观公正评价模式 | 第51-53页 |
4.1.1 更新道德素质评价理念、完善道德素质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4.1.2 构建协调统一的“三主体”评价模式 | 第52-53页 |
4.2 加强道德素质评价理论研究,优化道德素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 第53-55页 |
4.2.1 重视道德素质评价目的,优化道德素质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4.2.2 完善道德素质评价方法,健全道德素质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4.3 引导中职生自我评价,合理呈现道德素质评价结果 | 第55-59页 |
4.3.1 引导中职生自我评价,突出道德素质评价的特点 | 第55-56页 |
4.3.2 合理呈现和运用评价结果,切实加强道德素质评价的运用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A | 第65-69页 |
附录B | 第69-73页 |
附录C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