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三、相关界定 | 第17-19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二)时间界定 | 第18-19页 | 
| (三)空间界定 | 第19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19-20页 | 
| 五、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冲突与碰撞: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初创期(1830-1868) | 第21-33页 | 
| 一、初创期的历史背景 | 第21-25页 | 
| (一)美国对华传教活动的兴起 | 第21-23页 | 
| (二)美国传教士传教政策的转变:以教辅教 | 第23-24页 | 
| (三)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 | 第24-25页 | 
| 二、初创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概况 | 第25-31页 | 
| (一)教会初等教育的办学目的 | 第26-27页 | 
| (二)初创期的办学状况 | 第27-31页 | 
| 三、初创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的特点 | 第31-33页 | 
| (一)以免费制吸引学生 | 第31页 | 
| (二)办学形式简单 | 第31-32页 | 
| (三)宗教氛围浓厚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融合与适应: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扩张期(1868-1922) | 第33-49页 | 
| 一、扩张期的历史背景 | 第33-37页 | 
| (一)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活动的盛行 | 第34-35页 | 
| (二)战争助力下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 第35-36页 | 
| (三)西学东渐下传统教育的衰落 | 第36-37页 | 
| 二、扩张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概况 | 第37-46页 | 
| (一)规模与数量 | 第37-40页 | 
| (二)课程设置 | 第40-43页 | 
| (三)教学和管理 | 第43-44页 | 
| (四)师资状况 | 第44-45页 | 
| (五)经费来源 | 第45-46页 | 
| 三、扩张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的特点 | 第46-49页 | 
| (一)办学规模扩大化 | 第46-47页 | 
| (二)教学管理制度化 | 第47-48页 | 
| (三)中西融合化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调整与转变: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衰落期(1922-1937) | 第49-58页 | 
| 一、衰落期的历史背景 | 第49-53页 | 
| (一)中国新式初等教育逐渐发展 | 第50-51页 | 
| (二)中国教育界对教会教育的反抗 | 第51-52页 | 
| (三)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 第52-53页 | 
| 二、衰落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概况 | 第53-56页 | 
| (一)教会初等教育的转变 | 第53-55页 | 
| (二)美国教会方面的应对 | 第55-56页 | 
| 三、衰落期美国教会初等教育的特点 | 第56-58页 | 
| (一)本土化发展趋势 | 第56页 | 
| (二)宗教氛围减弱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评价和历史思考 | 第58-64页 | 
| 一、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评价 | 第58-61页 | 
| (一)严重干涉中国教育主权 | 第58-59页 | 
| (二)客观上促进中国传统教育的转变 | 第59-60页 | 
| (三)引进西学并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 第60-61页 | 
| 二、美国在华教会初等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61-64页 | 
| (一)初等教育发展必须保证教育主权的完整性 | 第61-62页 | 
| (二)初等教育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各国教育经验 | 第62-63页 | 
| (三)初等教育发展需要加强我国民族文化教育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