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前人对道教音乐的研究及成果 | 第11-15页 |
| 1.2.1 初始期 | 第11-12页 |
| 1.2.2 高潮期 | 第12-15页 |
| 1.3 本课题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角度与方法 | 第15页 |
| 1.3.2 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的综合运用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 历史文化中的崆峒山及其道教 | 第17-26页 |
| 2.1 崆峒山道教的源流及历史沿革 | 第17-23页 |
| 2.1.1 道教纪年 | 第19-21页 |
| 2.1.2 崆峒山道教宫观体质 | 第21-22页 |
| 2.1.3 道教科仪音乐的发展 | 第22-23页 |
| 2.2 崆峒山道教组织 | 第23-26页 |
| 2.2.1 黄篆会 | 第23-24页 |
| 2.2.2 背光会 | 第24-25页 |
| 2.2.3 腊匣会 | 第25页 |
| 2.2.4 水会 | 第25-26页 |
| 3 道教科仪活动实录 | 第26-35页 |
| 3.1 早晚功课 | 第27-28页 |
| 3.2 真武圣诞科仪实录 | 第28-35页 |
| 3.2.1 天地科仪 | 第30-31页 |
| 3.2.2 祝将科仪 | 第31-32页 |
| 3.2.3 转天尊 | 第32-33页 |
| 3.2.4 祝寿科仪 | 第33-35页 |
| 4 崆峒山道教科仪中的音乐研究 | 第35-45页 |
| 4.1 调式及旋律特点 | 第35-38页 |
| 4.1.1 以宫和徵为主的五声调式 | 第36-37页 |
| 4.1.2 相似的旋律线和旋律的变形出现 | 第37-38页 |
| 4.2 节奏节拍及伴奏分析 | 第38-43页 |
| 4.2.1 节奏分析 | 第39-40页 |
| 4.2.2 节拍分析 | 第40页 |
| 4.2.3 法器伴奏 | 第40-43页 |
| 4.3 韵调中的经文 | 第43-45页 |
| 5 崆峒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文化特质 | 第45-50页 |
| 5.1 崆峒山的地理位置 | 第45-47页 |
| 5.2 崆峒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功能 | 第47-48页 |
| 5.2.1 休养生息、巩固信仰 | 第47-48页 |
| 5.2.2 营造通神氛围 | 第48页 |
| 5.3 崆峒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多元性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