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微博用户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二、拟剧理论与网民呈现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三、研究启示与框架结构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自媒体时期个体呈现的环境变迁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戏剧”上演的外部环境演化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到微博“表演” | 第17-19页 |
一、现实环境下的“表演”行为 | 第17-18页 |
二、微博“表演”的可能性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作为“舞台”的微博 | 第19-25页 |
一、自主空间扩充: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交往 | 第20-21页 |
二、图片成为主导: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 第21-22页 |
三、警惕性的提高:未知“观众”范围增大 | 第22-23页 |
四、存在感的增强:事件参与行为得到肯定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 | 第25-42页 |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媒介行为特征 | 第25-27页 |
一、共同兴趣与求异心态 | 第25-26页 |
二、强烈的表达诉求 | 第26-27页 |
三、信息获取的“快消”方式 | 第27页 |
第二节 微博使用情况调查 | 第27-35页 |
一、微博使用情况概览 | 第27-33页 |
二、自我呈现行为的四种类型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自我微博形象的构建 | 第35-40页 |
一、表露真实自我,争取自由空间 | 第36-37页 |
二、展现可能自我,博得他者认同 | 第37-38页 |
三、建构理想自我,实现自我认同 | 第38-40页 |
第四节 独特剧场中的群体呈现 | 第40-42页 |
一、“表演主体”:恶搞与爱心并存 | 第40页 |
二、“舞台”:后台的延伸 | 第40-41页 |
三、“导演”:把关人缺失导致群体盲从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青年群体微博“表演”行为的动因 | 第42-53页 |
第一节 自我呈现的内在动力 | 第43-49页 |
一、多样化的信息诉求 | 第43-45页 |
二、打造“第二人生” | 第45-46页 |
三、人际维持与网络社交 | 第46-48页 |
四、娱乐便捷与休闲放松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呈现行为的外在助力 | 第49-53页 |
一、悲情与戏谑的推动 | 第49-50页 |
二、意见领袖的引领 | 第50-51页 |
三、政策调整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青年群体微博呈现行为的反思 | 第53-63页 |
第一节 微博平台的正负效应 | 第53-55页 |
一、积极影响 | 第53-54页 |
二、负面效应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表演行为的“失调” | 第55-59页 |
一、过于沉溺导致思考力降低 | 第56-57页 |
二、观众的曲解和误传 | 第57-58页 |
三、流于形式的群体参与 | 第58-59页 |
第三节 网络自我呈现行为的再思考 | 第59-63页 |
一、前后台界限模糊,“后台”侵扰随时存在 | 第60-61页 |
二、孤独的狂欢,自我呈现背后的隐忧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附录一 关于青年群体微博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64-67页 |
附录二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呈现情况访谈提纲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