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计算酸度常数的方法发展及在二氧化锡界面上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7页
        1.1.1 金属(半导体)氧化物/水溶液界面处的双电层第12-14页
        1.1.2 pK_a在脱氢反应机理中的应用第14-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MUSIC模型计算pK_a第18-19页
        1.2.2 基于DFTMD的限制势能计算pK_a第19-22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22-25页
    参考文献第25-3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常用的几种计算化学方法第32-35页
        2.2.1 从头计算法(ab initio)第33-34页
        2.2.2 半经验方法第34页
        2.2.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第34-35页
    2.3 计算酸度常数的理论基础第35-45页
        2.3.1 电子转移质子耦合法第36-38页
        2.3.2 自由能微扰理论(FEP)第38-41页
        2.3.4 质子溶剂化能酸度常数的计算第41-44页
        2.3.5 误差来源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第三章 基于DFTMD计算酸度常数的方法发展第49-65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基于DFTMD计算酸度常数方法发展现状第49-54页
    3.3 引入排斥势能计算酸度常数的方法发展第54-61页
        3.3.1 排斥势能的作用第54-56页
        3.3.2 排斥势能函数模拟第56-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第四章 计算酸度常数方法的应用第65-87页
    4.1 引言第65-67页
    4.2 溶液相H_2O、HS~-的应用第67-70页
        4.2.1 建模及参数设置第67-69页
        4.2.2 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第69-70页
    4.3 金属氧化物SnO_2 (110) /H_2O界面酸度常数的计算第70-82页
        4.3.1 表面零电荷点(PZC)和表面水解离自由能第70-72页
        4.3.2 表面活性位点的酸度常数的计算第72-74页
        4.3.3 金红石结构SnO_2 (110)表面上水分子的解离第74-76页
        4.3.4 与限制势能计算结果的对比第76-77页
        4.3.5 与MUSIC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第77-80页
        4.3.6 SnO_2 (110)表面与金红石TiO_2 (110)表面的对比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7-90页
    5.1 总结第87-88页
    5.2 展望第88-90页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交流的文章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樟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对丙烯环氧化Au/TS-l催化剂催化性能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Cu/Al2O3/ZnO(0001)-Zn和Cr2O3/ZnO(0001)-Zn模型催化剂的构筑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