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芳樟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对丙烯环氧化Au/TS-l催化剂催化性能的作用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1.1 环氧丙烷的生产技术第14-16页
        1.1.1 氯醇法第14页
        1.1.2 共氧化法第14-15页
        1.1.3 双氧水氧化法第15-16页
        1.1.4 氧气直接氧化法第16页
        1.1.5 H_2/O_2共存时的丙烯气相环氧化第16页
    1.2 H_2/O_2共存时的丙烯环氧化Au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6-22页
        1.2.1 影响金催化剂性能的因素第16-18页
        1.2.2 金催化剂的失活第18-21页
        1.2.3 金催化剂的制备第21-22页
    1.3 植物还原法制备纳米材料中活性成分的作用分析第22-26页
        1.3.1 还原作用第22-25页
        1.3.2 保护作用第25-26页
    1.4 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第26-28页
        1.4.1 溶剂萃取法第26-27页
        1.4.2 超临界萃取法第27页
        1.4.3 大孔树脂吸附法第27页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7-28页
        1.4.5 硅胶柱层析法第2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芳樟水提液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第30-43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2.2.1 试剂第30-31页
        2.2.2 仪器设备第31页
        2.2.3 芳樟提取液的制备第31-32页
        2.2.4 植物质活性成分的硅胶柱分离第32页
        2.2.5 植物质活性成分的表征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2页
        2.3.1 植物质活性成分的硅胶柱分离第33-34页
        2.3.2 分离组分的FTIR分析第34-36页
        2.3.3 分离组分的~1H-NMR与UV-Vis分析第36-38页
        2.3.4 分离组分的HPLC分析第38-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植物质成分对丙烯环氧化金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3-66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9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3-44页
        3.2.2 仪器设备第44-45页
        3.2.3 催化剂的制备第45-46页
        3.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46-47页
        3.2.5 金纳米颗粒及催化剂的表征第47-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4页
        3.3.1 不同分离组分对金的还原能力第49-52页
        3.3.2 不同分离组分制备所得Au/TS-1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第52-53页
        3.3.3 芳樟水提液中的活性组分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3-61页
        3.3.4 芳樟水提液中的活性组分对PO选择性的影响第61-64页
    3.4 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植物质成分对丙烯环氧化金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第66-78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7页
        4.2.1 材料、试剂第66-67页
        4.2.2 仪器设备第67页
        4.2.3 催化剂的制备第67页
        4.2.4 催化剂的表征第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7页
        4.3.1 不同分离组分制备所得催化剂的稳定性第67-69页
        4.3.2 催化剂稳定性差异的分析第69-74页
        4.3.3 生物质对化学法制备所得催化剂的改性第74-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8-80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建议第79-80页
附录第80-84页
参考文献第84-92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SiO2和稀土—钛氧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计算酸度常数的方法发展及在二氧化锡界面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