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无线Mesh网络路由判据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5-16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6-17页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第17-19页
        1.4.1 各章的内容安排第17页
        1.4.2 各章的组织结构第17-19页
第2章 无线Mesh网络第19-30页
    2.1 无线Mesh网络的网络架构第19-22页
    2.2 无线Mesh网络的优点第22-25页
        2.2.1 无线Mesh网络具有5方面的优势第22-23页
        2.2.2 无线Mesh网络与其他无线网络的对比第23-25页
    2.3 无线Mesh网络发展趋势第25页
    2.4 无线Mesh网络的关键技术第25-29页
        2.4.1 无线Mesh路由中的QoS支持第26-27页
        2.4.2 天线技术第27页
        2.4.3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第27页
        2.4.4 路由选择技术第27-28页
        2.4.5 快速切换技术第28页
        2.4.6 安全技术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路由协议第30-39页
    3.1 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特点第30-31页
    3.2 WMN路由协议的分类第31-32页
    3.3 与无线Mesh网络相关的路由协议第32-38页
        3.3.1 先验式路由协议第32-34页
        3.3.2 按需路由协议第34-37页
        3.3.3 HWMP路由协议分析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无线Mesh网络路由判据设计方法第39-46页
    4.1 基于ETX的路由判据设计方法第39-42页
        4.1.1 提出ETX第39-40页
        4.1.2 ETT——对ETX的改进第40页
        4.1.3 WCETT——对ETT的改进第40页
        4.1.4 MIC——对WCETT的改进第40-41页
        4.1.5 iAWARE——对WCETT的改进第41-42页
    4.2 采用跨层设计的路由判据方案第42-45页
        4.2.1 PARMA——一种有效的物理层/MAC跨层设计方案第42-44页
        4.2.2 CARA——另一种物理层/MAC跨层设计方案第44页
        4.2.3 Airtime——802.11s标准草案提出的路由判据方案第44-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基于ETX的路由判据的可靠性分析第46-55页
    5.1 简述第46-47页
    5.2 路由判据的设计第47-48页
    5.3 基本参数的分析第48-50页
        5.3.1 干扰第48-49页
        5.3.2 拥挤第49页
        5.3.3 信道衰减第49-50页
    5.4 ETX的可靠性分析第50-54页
        5.4.1 ETX的敏捷性分析第50-52页
        5.4.2 ETX的准确性分析第52页
        5.4.3 ETX的全面性分析第52-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6章 跨层设计的概述第55-63页
    6.1 跨层设计思想第55-57页
    6.2 跨层设计的必要性第57-59页
    6.3 WMN跨层设计的方法第59-60页
    6.4 协议层之间的跨层信息交互第60-61页
        6.4.1 物理层与其它协议层的交互第60页
        6.4.2 链路层与其它协议层的交互第60-61页
        6.4.3 网络层与其它协议层的交互第61页
    6.5 WMN跨层设计的局限性和指导原则第61-62页
    6.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7章 LicdRM路由判据的跨层设计与实现第63-76页
    7.1 LicdRM路由判据的设计思路第63-67页
        7.1.1 改进PARMA接入延迟的计算第64-66页
        7.1.2 改进传输延迟的计算方法第66-67页
    7.2 跨层信息的获取机制的实现第67-71页
        7.2.1 QualNet网络仿真器简介第67页
        7.2.2 消息处理机制第67-69页
        7.2.3 应用层到网络层跨层信息传递实现第69-71页
    7.3 LicdRM路由判据在Aodv路由协议中的实现第71-72页
        7.3.1 在QualNet中加入新协议第71-72页
        7.3.2 修改Aodv路由协议第72页
    7.4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第72-75页
        7.4.1 仿真场景设置第72-73页
        7.4.2 仿真结果分析第73-75页
    7.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1第82-83页
附录2第83-84页
附录3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机决策情景权变模式研究
下一篇:AES加密IP的优化设计及旁路攻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