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外汇市场有效性研究发现“远期溢价异常现象” | 第15-16页 |
1.2.2 提出风险溢价解释 | 第16-18页 |
1.2.3 质疑风险溢价,提出新的解释 | 第18-21页 |
1.2.4 主要文献总结 | 第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2页 |
1.3.1 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建立汇率风险溢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 第22页 |
1.3.3 进一步研究汇率制度对期限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1.4 本文架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国际汇率理论的发展 | 第24-35页 |
2.1 汇率制度的分来和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2.1.1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 第24-25页 |
2.1.2 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 第25-26页 |
2.1.3 浮动汇率制度 | 第26-27页 |
2.2 利率平价假说 | 第27-35页 |
2.2.1 凯恩斯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 第27-28页 |
2.2.2 从静态汇率理论走向动态利率平价理论 | 第28-32页 |
2.2.3 现代利率平价假说(Interest rate parity hypothesis)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汇率市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第35-46页 |
3.1 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套补利率平价(CIP)理论 | 第35-36页 |
3.2 外汇市场的有效性:非套补利率平价(UIP)理论 | 第36-46页 |
3.2.1 可能的解释I:风险溢价 | 第38-41页 |
3.2.2 可能的解释II:预期 | 第41-43页 |
3.2.3 可能的解释III:非有效信息传递过程以及调查数据的研究 | 第43-44页 |
3.2.4 非补利率平价(UIP)理论实证研究文献总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汇率远期溢价期限结构实证分析 | 第46-75页 |
4.1 样本数据简介 | 第46-53页 |
4.1.1 数据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4.1.2 汇率远期溢价的统计特征 | 第47-53页 |
4.2 汇率远期溢价的回归分析 | 第53-56页 |
4.2.1 汇率远期溢价回归分析建模 | 第53-54页 |
4.2.2 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54-56页 |
4.3 汇率风险溢价模型的最小二乘(OLS)回归分析 | 第56-75页 |
4.3.1 风险溢价模型最小二乘(OLS)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69页 |
4.3.2 风险溢价模型(OLS)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小结 | 第69-75页 |
第五章 汇率变动相关性和汇率制度的分析 | 第75-87页 |
5.1 汇率变动的相关性和似不相关(SUR)回归 | 第75-81页 |
5.1.1 似不相关(SUR)回归模型设定和分析 | 第75-80页 |
5.1.2 似不相关(SUR)回归模型中的参数联合设检验 | 第80-81页 |
5.2 汇率制度对远期溢价期限结构的影响 | 第81-85页 |
5.2.1 分子期间样本的描述统计结果 | 第82-84页 |
5.2.2 分子期间的回归分析结果 | 第84-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以及展望 | 第87-9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7-89页 |
6.1.1 描述统计分析结论 | 第87-88页 |
6.1.2 风险溢价模型(OLS)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6.1.3 风险溢价模型似不相关(SUR)回归和汇率制度的影响作用 | 第89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6.2.1 政府干预 | 第89-90页 |
6.2.2 采用非线性模型探讨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