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12-33页 |
1 CRY 的发现 | 第12-13页 |
2 CRY1 和CRY2 的生理功能 | 第13-16页 |
2.1 CRY 在光形态建成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2.2 CRY 对于开花时间的调节 | 第14-15页 |
2.3 CRY 在生物钟调节中的作用 | 第15页 |
2.4 CRY 对于气孔开放的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2.5 CRY 对于气孔发育的调控 | 第16页 |
2.6 CRY 在植物发育中的其他作用 | 第16页 |
3 CRY1 和CRY2 的分子结构 | 第16-22页 |
3.1 光裂解酶/隐花色素基因家族 | 第17-18页 |
3.2 CRY 的N 端结构域(CNT)及其功能 | 第18-19页 |
3.3 CRY 的C 端结构域(CCT)及其功能 | 第19-20页 |
3.4 CRY 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20页 |
3.5 CRY 蛋白的降解 | 第20-21页 |
3.6 CRY 蛋白的磷酸化 | 第21-22页 |
4 CRY 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及其信号转导过程 | 第22-24页 |
4.1 CRY 与COP1 的相互作用 | 第22-24页 |
4.2 CRY 与PHY 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4.3 CRY 与ZTL/LKP1/AD01 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5 COP1 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 第24-30页 |
5.1 COP1 的分子结构 | 第25-26页 |
5.2 泛素化蛋白降解途径 | 第26页 |
5.3 COP1 作为E3 连接酶行使其功能 | 第26-28页 |
5.4 COP1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功能 | 第28-29页 |
5.5 COP1 的细胞定位 | 第29-30页 |
6 COP1 的调控因子 | 第30-32页 |
6.1 SPA 家族蛋白 | 第30-31页 |
6.2 COP/DET/FUS 基因簇 | 第31-32页 |
6.3 其他的 COP1 调节因子 | 第32页 |
7 本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 第32-33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33-47页 |
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2 质粒、菌株、试剂盒与药品 | 第33-34页 |
2.1 质粒载体 | 第33-34页 |
2.2 菌株 | 第34页 |
2.3 抗生素 | 第34页 |
2.4 其他 | 第3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4-47页 |
3.1 PCR 反应 | 第35-36页 |
3.2 大肠杆菌转化 | 第36-40页 |
3.3 农杆菌转化 | 第40-41页 |
3.4 拟南芥种植与转化 | 第41-44页 |
3.5 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4-45页 |
3.6 GUS 组织化学染色 | 第45-47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47-66页 |
1 CRY1、CRY2 和COP1 在白光与黑暗下表达模式 | 第47-56页 |
1.1 CRY1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7-50页 |
1.2 CRY2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0-53页 |
1.3 COP1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3-56页 |
2 拟南芥植株各部位 CRY1、CRY2 和 COP1 启动子表达模式 | 第56-63页 |
2.1 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CRY1、CRY2 和COP1 启动子表达模式 | 第57-60页 |
2.2 花器官和果实中 CRY1、CRY2 和 COP1 启动子表达模式 | 第60-63页 |
3 cry1 突变体背景下COP1 启动子的表达模式 | 第63-64页 |
4 cop1 突变体背景下CRY1 启动子的表达模式 | 第64-66页 |
四结论 | 第66-69页 |
1 CRY1、CRY2 和COP1 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受光照条件的调控 | 第66页 |
2 CRY1、CRY2 和COP1 基因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叶片和花器官中广泛表达 | 第66-67页 |
3 拟南芥 CRY1 与 COP1 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缺乏明显的相互调控作用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81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