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地震断裂带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灌县-安县断裂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龙门山地区的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的研究现状 | 第16-33页 |
2.1 地表破裂形式 | 第16-21页 |
2.1.1 脆性变形与断层岩的分类 | 第18页 |
2.1.2 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的定义及一般微组构 | 第18-21页 |
2.2 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特征 | 第21-22页 |
2.3 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模型 | 第22-25页 |
2.4 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2.4.1 汶川断裂活动的基本特征 | 第25-28页 |
2.4.2 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地震与强震复发周期 | 第28-30页 |
2.4.3 逆冲-走滑作用的表现形式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3P)岩心与井温的测定和研究 | 第33-76页 |
3.1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 第33-36页 |
3.2 构造背景 | 第36-37页 |
3.3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三号孔先导孔(WFSD-3P)岩心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 第37-49页 |
3.4 安县-灌县断裂带变形特征 | 第49-76页 |
3.4.1 安县-灌县断裂带的组成及产状 | 第49-50页 |
3.4.2 WFSD-3P岩心变形特征 | 第50-63页 |
3.4.3 WFSD-3P岩心中破裂带的主要显微构造特征 | 第63-70页 |
3.4.4 WFSD-3P综合测井与特征 | 第70-76页 |
第四章 讨论及结论 | 第76-81页 |
4.1 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与断裂带变形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76-77页 |
4.2 断裂带滑动面位置的确定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第77页 |
4.3 地震断裂活动与断裂岩的关系 | 第77-78页 |
4.4 摩擦热等物理特征与断裂岩的关系 | 第78-79页 |
4.5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