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页 |
1.5 研究进展和认识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0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2.2 地层 | 第15-16页 |
2.3 构造 | 第16-17页 |
2.4 甘孜—新龙金矿成矿带矿床分布 | 第17-19页 |
2.5 甘孜—新龙金矿成矿带成因类型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研究 | 第20-51页 |
3.1 矿床分布 | 第20-22页 |
3.2 成矿带矿床基本特征 | 第22页 |
3.3 嘎拉金矿床 | 第22-35页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27页 |
3.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28页 |
3.3.3 主要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第28-31页 |
3.3.4 矿化期次及矿化阶段 | 第31-32页 |
3.3.5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2-33页 |
3.3.6 矿床成因讨论 | 第33-35页 |
3.4 错阿金矿床 | 第35-38页 |
3.4.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6页 |
3.4.2 主要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第36-37页 |
3.4.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7页 |
3.4.4 矿床成因讨论 | 第37-38页 |
3.5 雄龙西矿床 | 第38-45页 |
3.5.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3.5.2 主要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第42-43页 |
3.5.3 矿化期次及矿化阶段 | 第43-44页 |
3.5.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4页 |
3.5.5 矿床成因讨论 | 第44-45页 |
3.6 西冲农金矿床 | 第45-51页 |
3.6.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7页 |
3.6.2 主要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第47-49页 |
3.6.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9-50页 |
3.6.4 矿床成因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51-55页 |
4.1 金矿床同位素测年方法简介 | 第51页 |
4.2 ~(40)AR/~(39)AR 和 K-AR 法 | 第51-52页 |
4.3 RB-SR 法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金矿床裂变径迹分析 | 第55-64页 |
5.1 裂变径迹测年的方法 | 第55-57页 |
5.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5.2 锆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5.3 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 | 第58-63页 |
5.4 裂变径迹方法分析成矿年龄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电子探针分析 | 第64-78页 |
6.1 样品及实验条件 | 第64页 |
6.2 主要测试矿物及其特征分析 | 第64-72页 |
6.2.1 黄铁矿电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6.2.2 毒砂电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6.2.3 脉石矿物电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6.3 成矿环境分析 | 第72页 |
6.4 矿床地球化学 | 第72-78页 |
6.4.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72-74页 |
6.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74-78页 |
第七章 甘孜—新龙一带金矿成生模式 | 第78-81页 |
7.1 成生模式讨论 | 第78-81页 |
7.1.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8页 |
7.1.2 主要控矿因素 | 第78页 |
7.1.3 矿床成因讨论 | 第78-79页 |
7.1.4 矿床成生模式 | 第79-8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1-84页 |
8.1 金矿成矿环境及成矿年代地质 | 第81-82页 |
8.2 金矿成生模式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