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栖霞山铅锌矿地质研究工作进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区概况 | 第10页 |
1.2.2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4-23页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4-16页 |
2.1.1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页 |
2.1.2 区域构造及演化 | 第15-16页 |
2.1.3 区域岩浆岩 | 第16页 |
2.1.4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16页 |
2.2 矿区地质 | 第16-23页 |
2.2.1 矿区地层 | 第17-20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20-22页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22-23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33页 |
3.1 矿体特征 | 第23-24页 |
3.1.1 矿体产出特征 | 第23页 |
3.1.2 矿体分带特征 | 第23-24页 |
3.2 矿石物质组成 | 第24-27页 |
3.2.1 化学成分 | 第24页 |
3.2.2 矿物组成 | 第24-27页 |
3.3 矿石类型及矿石组构 | 第27-29页 |
3.3.1 矿石类型 | 第27页 |
3.3.2 矿石结构 | 第27-28页 |
3.3.3 矿石构造 | 第28-29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29页 |
3.5 控矿地质因素 | 第29-31页 |
3.5.1 岩性及层位控矿 | 第29-30页 |
3.5.2 构造控矿 | 第30-31页 |
3.5.3 岩浆岩控矿 | 第31页 |
3.6 矿床成矿期次、阶段的划分 | 第31-33页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48页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33页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33-40页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5页 |
4.3.1 矿区沉积岩REE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页 |
4.3.2 蚀变围岩及铅锌矿体REE 特征 | 第40-41页 |
4.3.3 火成岩REE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5页 |
4.4 矿物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第45-48页 |
第5章 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48-59页 |
5.1 氢、氧、碳同位素特征 | 第48-51页 |
5.2 硫同位素特征 | 第51-53页 |
5.3 铅同位素特征 | 第53-59页 |
5.3.1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53-55页 |
5.3.2 铅同位素示踪 | 第55-57页 |
5.3.3 震旦系地层Pb 同位素组成对栖霞山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第57-58页 |
5.3.4 栖霞山铅锌矿与宁镇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铅同位素比较 | 第58-59页 |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 第59-69页 |
6.1 燕山期岩浆作用对成矿的影响 | 第59-61页 |
6.2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特征 | 第61-64页 |
6.2.1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1-63页 |
6.2.2 成矿流体性质 | 第63-64页 |
6.3 成矿物质及流体的迁移动力和沉淀机制 | 第64-65页 |
6.4 矿床模型 | 第65-69页 |
6.4.1 矿源层形成阶段 | 第65页 |
6.4.2 流体形成阶段 | 第65-66页 |
6.4.3 流体运移阶段 | 第66-67页 |
6.4.4 流体卸载阶段 | 第67页 |
6.4.5 后期改造阶段 | 第67-6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