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Conten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9-45页 |
2.1 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研究 | 第29-37页 |
2.1.1 自组织、自适应相关理论在企业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1.2 生产系统人员组织与激励管理 | 第30-33页 |
2.1.3 面向复杂需求的柔性生产系统或组织模式研究 | 第33-35页 |
2.1.4 企业组织模式研究 | 第35-37页 |
2.2 订单式生产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系统优化决策 | 第37-45页 |
2.2.1 面向生产进度与库存控制的生产计划与优化决策 | 第37-38页 |
2.2.2 基于质量控制的计划决策与系统优化研究 | 第38-40页 |
2.2.3 基于交货期的计划决策与优化研究 | 第40-45页 |
第三章 MTO/MOS自组织、自适应机理及行为演化分析 | 第45-74页 |
3.1 MTO/MOS概述 | 第45-50页 |
3.1.1 订单式生产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 第45-47页 |
3.1.2 生产系统的分类 | 第47-48页 |
3.1.3 MTO/MOS特点 | 第48-50页 |
3.2 MTO/MOS系统分析 | 第50-57页 |
3.2.1 影响MOS员工行为的环境分析 | 第50-51页 |
3.2.2 MTO/MOS构成要素分析 | 第51-53页 |
3.2.3 MTO/MOS系统内部关系及结构分析 | 第53-56页 |
3.2.4 MTO/MOS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56-57页 |
3.3 MTO/MOS系统自组织特性分析 | 第57-61页 |
3.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57-58页 |
3.3.2 MTO/MOS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分析 | 第58-61页 |
3.4 MTO/MOS自组织运作机理分析 | 第61-68页 |
3.4.1 生产系统绩效或目标 | 第61-62页 |
3.4.2 一线员工状态变量分析 | 第62-64页 |
3.4.3 控制参数分析 | 第64-65页 |
3.4.4 随机扰动因素分析 | 第65-68页 |
3.5 基于协同动力学的MOS行为状态演化分析 | 第68-72页 |
3.5.1 MOS演化的动力学分析 | 第68页 |
3.5.2 序参量分析 | 第68-69页 |
3.5.3 状态协同的MOS演化模型及分析 | 第69-72页 |
3.6 总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自组织、自适应机理的MTO/MOS组织模式分析 | 第74-98页 |
4.1 MTO/MOS组织模式概述 | 第74-76页 |
4.1.1 MTO/MOS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74-75页 |
4.1.2 MTO/MOS组织模式的特点 | 第75-76页 |
4.2 MTO/MOS组织模式的表现形式 | 第76-86页 |
4.2.1 静态组织模式 | 第76-77页 |
4.2.2 各组织模式下计划期内的产量计算 | 第77-80页 |
4.2.3 自组织、自适应机理与动态组织模式 | 第80-81页 |
4.2.4 动态组织模式流程图 | 第81-86页 |
4.3 作业系统实施动态组织模式的原则及条件 | 第86-87页 |
4.3.1 信息系统建设及沟通机制的建立 | 第86页 |
4.3.2 制度体系建设 | 第86-87页 |
4.3.3 文化体系建设 | 第87页 |
4.3.4 生产线应满足的条件 | 第87页 |
4.4 基于多Agent建模的MOS动态组织模式研究 | 第87-97页 |
4.4.1 Multi-agent机理及应用 | 第87-89页 |
4.4.2 MTO/MOS虚拟工作中心介绍 | 第89-91页 |
4.4.3 基于Multi-agent建模的人工作业系统动态组织模式 | 第91-97页 |
4.5 总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针对订单需求量的MTO/MOS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98-130页 |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第98-101页 |
5.1.1 问题描述 | 第98-99页 |
5.1.2 模型假设 | 第99-101页 |
5.2 仅考虑合格品率的单阶段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101-110页 |
5.2.1 参数设置及符号说明 | 第101-102页 |
5.2.2 不考虑员工质量学习率的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102-105页 |
5.2.3 考虑员工质量学习率的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105-110页 |
5.3 考虑合格品率及返工有效率的单阶段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110-120页 |
5.3.1 参数设置及模型构建 | 第110-112页 |
5.3.2 算例分析 | 第112-116页 |
5.3.3 敏感性分析 | 第116-120页 |
5.4 考虑合格品率的多阶段计划投产量决策 | 第120-129页 |
5.4.1 参数设置 | 第120页 |
5.4.2 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20-121页 |
5.4.3 分类讨论 | 第121-126页 |
5.4.4 算例分析 | 第126-129页 |
5.5 总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针对订单交货期的MTO/MOS物料订购及承诺交货期计划决策 | 第130-169页 |
6.1 交货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32页 |
6.2 针对订单交货期的MTO/MOS物料订购时间决策 | 第132-155页 |
6.2.1 引言 | 第132-133页 |
6.2.2 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 第133-135页 |
6.2.3 模型构建与算例分析 | 第135-155页 |
6.3 基于多因素统计分析的完工期预测 | 第155-165页 |
6.3.1 参数设置及模型构建 | 第156-159页 |
6.3.2 数值仿真 | 第159-160页 |
6.3.3 完工期均值敏感性分析 | 第160-165页 |
6.4 承诺交货期决策 | 第165-168页 |
6.5 总结 | 第168-169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169-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7-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