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次 | 第10-15页 |
图目录 | 第15-16页 |
表目录 | 第16-18页 |
1 导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1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工业企业风险凸显 | 第18-19页 |
1.1.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实践的发展 | 第19-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2-26页 |
1.3.1 研究框架与研究路线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企业风险预警与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26-58页 |
2.1 企业风险的内涵与分类 | 第27-35页 |
2.1.1 风险的概念 | 第27-30页 |
2.1.2 企业风险的定义 | 第30-33页 |
2.1.3 企业风险的分类 | 第33-35页 |
2.2 企业风险的成因与形成机理 | 第35-43页 |
2.2.1 企业风险的成因 | 第35-36页 |
2.2.2 企业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36-41页 |
2.2.3 小结 | 第41-43页 |
2.3 企业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研究 | 第43-48页 |
2.3.1 企业风险的识别 | 第43-44页 |
2.3.2 企业风险的预警研究 | 第44-48页 |
2.4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 | 第48-56页 |
2.4.1 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48-51页 |
2.4.2 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 第51-56页 |
2.4.3 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践研究 | 第56页 |
2.5 研究发展动态分析 | 第56-58页 |
3 国内外工业企业风险的动态预警及全面管理的研究 | 第58-72页 |
3.1 国际组织:风险管理的原则、框架与过程 | 第58-63页 |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31000(2009) | 第58-59页 |
3.1.2 世界银行 | 第59-63页 |
3.2 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第63-66页 |
3.2.1 美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 | 第63-64页 |
3.2.2 澳大利亚——新西兰AS/NZS 4360的经验介绍 | 第64-65页 |
3.2.3 英国AIRMI/ALARM/IRM 2002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 | 第65-66页 |
3.3 我国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 | 第66-71页 |
3.3.1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 第67-68页 |
3.3.2 民营企业风险管理指引手册 | 第68-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工业企业风险形成与应对的案例研究 | 第72-95页 |
4.1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2-75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72页 |
4.1.2 案例研究的方法 | 第72-73页 |
4.1.3 案例研究的步骤 | 第73-74页 |
4.1.4 案例的选择 | 第74-75页 |
4.2 典型案例分析 | 第75-89页 |
4.2.1 江龙控股集团 | 第75-79页 |
4.2.2 信泰集团 | 第79-81页 |
4.2.3 金乌集团 | 第81-84页 |
4.2.4 衢州丰华木业 | 第84-85页 |
4.2.5 小结 | 第85-89页 |
4.3 工业企业风险的应对 | 第89-94页 |
4.3.1 工业企业风险的危害性 | 第89-90页 |
4.3.2 政府介入工业企业风险的应对的必要性 | 第90-91页 |
4.3.3 政府应对风险的策略措施 | 第91-9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94-95页 |
5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体系 | 第95-117页 |
5.1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理论遴选 | 第95-97页 |
5.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实证筛选 | 第97-114页 |
5.2.1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97-105页 |
5.2.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105-114页 |
5.3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14-117页 |
5.3.1 浙江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 第114-115页 |
5.3.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第115-117页 |
6 基于Logit、Probit回归的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研究 | 第117-131页 |
6.1 研究取样与研究数据 | 第117-124页 |
6.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117-122页 |
6.1.2 研究数据的采集 | 第122-123页 |
6.1.3 研究数据的处理 | 第123-124页 |
6.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的多元排序Logit回归模型 | 第124-127页 |
6.2.1 多元排序Logit回归模型 | 第124-125页 |
6.2.2 模型估计 | 第125-126页 |
6.2.3 模型分析 | 第126-127页 |
6.3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的多元排序Probit回归模型 | 第127-129页 |
6.3.1 多元排序Probit回归模型 | 第127页 |
6.3.2 模型估计 | 第127-128页 |
6.3.3 模型分析 | 第128-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 工业企业风险的动态预警指数研究 | 第131-144页 |
7.1 工业企业动态预警指数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1-132页 |
7.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测度指标数据采集 | 第132页 |
7.3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测度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132-137页 |
7.3.1 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 | 第132-133页 |
7.3.2 财务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 第133-135页 |
7.3.3 宏观经济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 第135-137页 |
7.4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测度模型构建 | 第137-144页 |
7.4.1 各预警指数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137-139页 |
7.4.2 季度风险指数 | 第139-142页 |
7.4.3 年度风险指数 | 第142-144页 |
8 工业企业风险的政府监管研究 | 第144-159页 |
8.1 出台工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 第144-148页 |
8.1.1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144-145页 |
8.1.2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采集 | 第145-146页 |
8.1.3 工业企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146-147页 |
8.1.4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 | 第147页 |
8.1.5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 第147-148页 |
8.1.6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 第148页 |
8.2 建设工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 第148-151页 |
8.2.1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 | 第149页 |
8.2.2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 第149-150页 |
8.2.3 工业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第150-151页 |
8.3 研发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 | 第151-153页 |
8.3.1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取样 | 第152页 |
8.3.2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研发 | 第152-153页 |
8.3.3 工业企业风险动态预警指数的发布 | 第153页 |
8.4 调整对工业企业风险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 第153-159页 |
8.4.1 降低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 第154-155页 |
8.4.2 解决人民币对内跃值和对外升值的困境 | 第155-15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5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59-161页 |
9.2 可能创新点 | 第161-163页 |
9.2.1 理论创新 | 第161-162页 |
9.2.2 方法创新 | 第162-163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63-165页 |
9.3.1 研究不足 | 第163-164页 |
9.3.2 研究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