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成像三维显示光场转换与重构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集成成像系统的记录过程 | 第13-15页 |
1.2.2 集成成像的三维可视化 | 第15-16页 |
1.2.3 集成成像技术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8-22页 |
第二章 集成成像系统性能与图像降质分析 | 第22-42页 |
2.1 原理与分类 | 第22-25页 |
2.1.1 集成成像原理 | 第22-24页 |
2.1.2 集成成像系统分类 | 第24-25页 |
2.2 系统参数与性能指标 | 第25-32页 |
2.2.1 系统参数与观看分辨率 | 第25-27页 |
2.2.2 视场角与观看区域 | 第27-29页 |
2.2.3 集成成像系统景深 | 第29-32页 |
2.3 重构图像降质分析 | 第32-37页 |
2.3.1 观看图像的多平面结构 | 第32-34页 |
2.3.2 图像交织现象 | 第34-37页 |
2.4 轴向位移与轴向压缩失真 | 第37-40页 |
2.4.1 理论分析与计算 | 第37-39页 |
2.4.2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集成成像光场建模与分析 | 第42-60页 |
3.1 全光函数与光场 | 第42-44页 |
3.1.1 全光函数 | 第42-43页 |
3.1.2 光场参数化表征 | 第43-44页 |
3.2 集成成像系统光场模型 | 第44-53页 |
3.2.1 光场模型框架 | 第44-45页 |
3.2.2 光场空间坐标转换及频谱分析 | 第45-48页 |
3.2.3 光学效应 | 第48-50页 |
3.2.4 采样效应 | 第50-52页 |
3.2.5 有限视场 | 第52-53页 |
3.3 采样带宽分析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集成成像计算重构 | 第60-82页 |
4.1 计算重构原理 | 第60-69页 |
4.1.1 深度面计算重构方法 | 第60-65页 |
4.1.2 视角计算重构方法 | 第65-69页 |
4.2 自由视点光场计算重构方法 | 第69-72页 |
4.2.1 计算重构中的光场参数化表示方法 | 第69-70页 |
4.2.2 光场计算重构方法原理 | 第70-72页 |
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2-80页 |
4.3.1 评价标准 | 第72-73页 |
4.3.2 不同深度的计算重构仿真实验 | 第73-78页 |
4.3.3 不同视点的计算重构仿真实验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光场转换模型与观看参数控制 | 第82-104页 |
5.1 两步记录模型原理 | 第82-86页 |
5.1.1 参数不匹配与深度反转 | 第82-84页 |
5.1.2 两步记录模型原理 | 第84-86页 |
5.2 齐次光场转换模型原理 | 第86-89页 |
5.2.1 齐次光场坐标空间 | 第86-87页 |
5.2.2 齐次光场转换模型 | 第87-89页 |
5.3 光场转换计算与观看参数控制 | 第89-94页 |
5.3.1 平移与深度控制 | 第89-90页 |
5.3.2 旋转控制 | 第90-94页 |
5.3.3 像素映射 | 第94页 |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94-103页 |
5.4.1 实验装置与参数 | 第95-96页 |
5.4.2 深度控制实验 | 第96-99页 |
5.4.3 平移与旋转控制实验 | 第99-102页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