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半导体物理学论文--半导体性质论文

PbTe/CdTe异质结构和界面电子态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36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PbTe和CdTe的基本物理性质第14-21页
        1.2.1 PbTe和CdTe的物理性质第14-16页
        1.2.2 PbTe和CdTe的能带结构第16-19页
        1.2.3 PbTe的近铁电性第19-21页
    1.3 内嵌于CdTe基底中的PbTe量子点界面第21-27页
    1.4 k·p理论在PbTe低维结构中的应用第27-29页
        1.4.1 PbTe低维结构中的光学跃迁第27-28页
        1.4.2 PbTe低维结构中的自旋轨道耦合分裂第28-29页
    1.5 异质结中的二维电子气第29-30页
    1.6 本论文的工作第30-32页
    参考文献第32-36页
第2章 PbTe体材料k·p理论模型第36-53页
    2.1 k·p理论简介第36-37页
    2.2 PbTe中的k·p模型第37-40页
    2.3 PbTe中的k·p模型参数第40-42页
    2.4 PbTe量子阱中的有效质量和Rashba参数第42-46页
        2.4.1 [111]纵向能谷中的有效质量和Rashba参数第43页
        2.4.2 斜能谷中的有效质量和Rashba参数第43-46页
    2.5 CdTe基嵌入式PbTe量子点的薛定谔方程第46-50页
        2.5.1 量子点中统一的哈密顿表示式第47页
        2.5.2 不同取向斜能谷的坐标变换第47-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第3章 CdTe/PbTe/PbSrTe量子阱中的Rashba分裂能第53-65页
    3.1 引言第53-55页
    3.2 理论模型第55-57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7-62页
        3.3.1 CdTe/PbTe/PbSrTe量子阱中的电子分布第57-59页
        3.3.2 各能谷中基态Rashba分裂能第59-60页
        3.3.3 斜能谷中自旋分裂的各向异性第60-61页
        3.3.4 四带模型与12带模型计算结果比较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4章 CdTe/PbTe异质结的扭转结构第65-80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理论模型第66-69页
    4.3 实验第69-7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0-77页
        4.4.1 CdTe/PbTe(111)异质结的生长模拟第70-73页
        4.4.2 生长过程中的界面重构第73-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第5章 扭转CdTe/PbTe(111)异质结中的二维电子气第80-96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理论模型和实验设计第81-83页
        5.2.1 理论模型第81-82页
        5.2.2 实验第82-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92页
        5.3.1 扭转界面上的层间褶皱效应第83页
        5.3.2 扭转界面处的态密度第83-86页
        5.3.3 PbTe/CdTe(111)单一界面的带阶第86-87页
        5.3.4 PbTe(111)上CdTe薄膜的金属性第87-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第6章 总结和工作展望第96-101页
    6.1 总结第96-98页
    6.2 工作展望第98-101页
        6.2.1 不同生长方式下的带阶参数第98-99页
        6.2.2 CdTe/PbTe(111)异质结中二维电子气的进一步研究第99-101页
附录A: D_(3d)群的特征标和基函数表第101-103页
附录B:计算CdTe/PbTe/PbSrTe非对称量子阱中自旋分裂能部分C++代码第103-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铁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几类二阶离散哈密顿系统同宿轨和异宿轨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