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 小麦赤霉病及其危害 | 第12页 |
2 小麦赤霉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2.1 传统育种与小麦抗赤霉病 | 第13-14页 |
2.2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抗赤霉病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2.3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策略 | 第16页 |
3 DON毒素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3.1 DON毒素及其危害 | 第17-19页 |
3.1.1 细胞毒性 | 第17-18页 |
3.1.2 遗传毒性 | 第18页 |
3.1.3 急性毒性 | 第18页 |
3.1.4 免疫毒性 | 第18-19页 |
3.2 DON的脱毒方法和机制 | 第19-20页 |
4 拟南芥在植物抗赤霉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麦An、Un启动子的克隆与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 | 第22-41页 |
1 材料、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1.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22页 |
1.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2页 |
1.1.3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第22-24页 |
1.1.4 PCR扩增引物 | 第2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2.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2.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25页 |
2.3 筛选方法 | 第25页 |
2.4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25-26页 |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DH5α)及热激转化 | 第26页 |
2.6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及电击转化 | 第26-27页 |
2.7 T1代转基因植株接种DON毒素 | 第27页 |
2.8 小麦RNA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7-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8页 |
3.1 An、Un启动子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3.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愈伤遗传转化 | 第30-31页 |
3.3 转化材料gus基因瞬时表达 | 第31-32页 |
3.4 T0代转化材料统计及鉴定 | 第32-33页 |
3.5 T0代转An、Un启动子转基因材料gus基因稳定表达 | 第33-34页 |
3.6 T0代转基因材料PCR鉴定 | 第34-35页 |
3.7 T1代转基因植株PCR鉴定 | 第35-36页 |
3.8 T1代转基因植株毒素诱导及半定量PCR鉴定 | 第36-37页 |
3.9 An和Un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4.1 组织特异性 | 第39页 |
4.2 诱导型启动子应用前景 | 第39页 |
4.3 排除小麦中gus本底背景干扰 | 第39-40页 |
4.4 小麦An及Un启动子与DON互作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章 DON毒素诱导的小麦基因功能验证 | 第41-7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41页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41页 |
1.3 培养基 | 第41-42页 |
1.4 PCR扩增引物 | 第42-43页 |
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2.1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 第43页 |
2.2 拟南芥Southern-Blot鉴定 | 第43-44页 |
2.3 拟南芥筛选鉴定 | 第44页 |
2.4 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 | 第44-45页 |
2.5 拟南芥接种及其调查 | 第45-46页 |
2.6 转基因拟南芥耐DON毒素试验 | 第46页 |
2.7 T2代拟南芥接种材料DON毒素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7-75页 |
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3.2 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3.2.1 拟南芥转化载体构建 | 第48页 |
3.2.2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3.3 目的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49-74页 |
3.3.1 221基因 | 第49-54页 |
3.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1页 |
3.3.1.2 基因枪介导的亚细胞定位 | 第51页 |
3.3.1.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及PCR鉴定 | 第51-52页 |
3.3.1.4 T2代拟南芥接种鉴定 | 第52-54页 |
3.3.1.5 DON毒素处理对T2代拟南芥幼苗的影响 | 第54页 |
3.3.2 C7基因 | 第54-59页 |
3.3.2.1 C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6页 |
3.3.2.2 基因枪介导的C7基因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 | 第56-57页 |
3.3.2.3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C7基因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57-58页 |
3.3.2.4 T2代转C7基因的拟南芥接种鉴定 | 第58页 |
3.3.2.5 T2代转C7基因拟南芥幼苗对DON毒素的耐受性 | 第58-59页 |
3.3.3 2100基因 | 第59-63页 |
3.3.3.1 小麦210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9-61页 |
3.3.3.2 2100基因的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 | 第61页 |
3.3.3.3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2100基因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61-62页 |
3.3.3.4 T2代转小麦2100基因拟南芥的接种鉴定 | 第62-63页 |
3.3.3.5 T2代转2100基因拟南芥幼苗对DON毒素的耐受性 | 第63页 |
3.3.4 2140基因 | 第63-67页 |
3.3.4.1 小麦214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65页 |
3.3.4.2 小麦2140基因的洋葱表皮细胞亚细胞定位 | 第65页 |
3.3.4.3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2140基因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65-66页 |
3.3.4.4 T2代转小麦2140基因拟南芥的接种鉴定 | 第66-67页 |
3.3.4.5 T2代转2140基因拟南芥幼苗对DON的耐受性 | 第67页 |
3.3.5 An基因 | 第67-70页 |
3.3.5.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7页 |
3.3.5.2 基因枪介导的An基因洋葱表皮细胞亚细胞定位 | 第67-68页 |
3.3.5.3 农杆菌介导的An基因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68页 |
3.3.5.4 T2代转An基因拟南芥的接种鉴定 | 第68-69页 |
3.3.5.5 T2代转An基因拟南芥幼苗对DON的耐受性 | 第69-70页 |
3.3.6 Un基因 | 第70-73页 |
3.3.6.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页 |
3.3.6.2 基因枪介导的Un基因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 | 第70页 |
3.3.6.3 农杆菌介导的Un基因的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70-71页 |
3.3.6.4 T2代转Un基因拟南芥的接种鉴定 | 第71-72页 |
3.3.6.5 T2代转Un基因拟南芥幼苗对DON的耐受性 | 第72-73页 |
3.3.7 转基因材料Southern-blot鉴定 | 第73页 |
3.3.8 转基因接种材料DON毒素含量测定 | 第73-74页 |
3.4 不同浓度DON对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的影响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79页 |
4.1 221基因抗赤霉病机理分析 | 第75-76页 |
4.2 C7基因抗赤霉病机理分析 | 第76-77页 |
4.3 小麦2100基因功能分析 | 第77页 |
4.4 小麦2140基因功能分析 | 第77页 |
4.5 小麦An基因功能分析 | 第77-78页 |
4.6 小麦Un基因功能分析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