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6页 |
1.2.1 前陆盆地油气田圈闭类型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成藏模式研究 | 第10-12页 |
1.2.3 巴里托盆地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15页 |
1.2.4 巴里托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地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7页 |
1.6 主要认识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8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20页 |
2.2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0-24页 |
2.2.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21页 |
2.2.2 盆地演化 | 第21-24页 |
2.3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24-28页 |
第3章 油气成藏条件 | 第28-39页 |
3.1 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 | 第28-31页 |
3.1.1 烃源岩类型与分布 | 第28页 |
3.1.2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 第28-29页 |
3.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9-30页 |
3.1.4 有机质沉积环境 | 第30-31页 |
3.2 储层特征 | 第31-32页 |
3.2.1 丹绒(Tanjung)组下段砂岩 | 第31-32页 |
3.2.2 哇如林(Warukin)组砂岩 | 第32页 |
3.2.3 前第三系花岗岩 | 第32页 |
3.3 盖层特征 | 第32-33页 |
3.4 圈闭类型及特征 | 第33-34页 |
3.5 生烃及运聚分析 | 第34-36页 |
3.5.0 生、排烃过程 | 第34-35页 |
3.5.1 油气运移通道 | 第35-36页 |
3.5.2 油气运移方向 | 第36页 |
3.6 生储盖组合 | 第36-39页 |
第4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4.1 典型油田分析 | 第39-42页 |
4.2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 第42-43页 |
4.3 油气成藏模式 | 第43-44页 |
4.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44-45页 |
4.4.1 有效烃源岩的分布 | 第44页 |
4.4.2 圈闭条件 | 第44-45页 |
4.4.3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方向 | 第45页 |
4.4.4 保存条件 | 第45页 |
4.5 盆地勘探潜力及有利区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