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 本文基本思路及逻辑 | 第17-21页 |
2. 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退出情况 | 第21-34页 |
2.1 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 第21-26页 |
2.1.1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21-22页 |
2.1.2 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及其分布 | 第22-23页 |
2.1.3 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企业的持股特征 | 第23-25页 |
2.1.4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特点对退出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带来的问题 | 第26-29页 |
2.2.1 风险资本的组织形式 | 第26页 |
2.2.2 风险资本退出中的双重委托—代理人问题 | 第26-27页 |
2.2.3 委托—代理人问题对于退出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 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的比较 | 第29-34页 |
2.3.1 VC/PE融资特点 | 第29页 |
2.3.2 四种退出方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2.3.3 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2.3.4 近年来不同退出方式的收益情况 | 第32-34页 |
3. 假设检验的提出 | 第34-38页 |
3.1 风险资本的投资形式与隐性契约假说 | 第34-35页 |
3.1.1 风险资本常用的投资形式—联合投资 | 第34页 |
3.1.2 联合投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隐性契约假说 | 第35页 |
3.2 风险资本退出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5-38页 |
3.2.1 出资人与VC/PE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声誉效应” | 第35-37页 |
3.2.2 创业企业与潜在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假说与突击入股假设 | 第37-38页 |
4. 实证设计与检验 | 第38-52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4.3 主要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 第42-46页 |
4.4 计量估计结果 | 第46-50页 |
4.5 小结 | 第50-52页 |
5.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特点与突击入股现象 | 第52-56页 |
5.1 突击入股现象 | 第52页 |
5.2 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解释突击入股现象 | 第52-54页 |
5.3 我国风险资本来源分析突击入股现象 | 第54-55页 |
5.4 不同退出方式的收益情况与突击入股现象 | 第55-56页 |
6. 抑制突击入股行为的建议及本文结论 | 第56-60页 |
6.1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1.1 转变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模式 | 第56-57页 |
6.1.2 拓展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 | 第57页 |
6.1.3 建立合理的退出回报体系 | 第57页 |
6.2 本文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