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自我表露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1.2 自我表露的类型 | 第9页 |
1.1.3 自我表露的对象 | 第9页 |
1.1.4 自我表露的功能 | 第9页 |
1.1.5 与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观点 | 第9页 |
1.1.6 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微博中自我表露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3.1 微博中的自我表露 | 第11页 |
1.3.2 大学生 | 第11页 |
1.3.3 微博平台 | 第11页 |
1.3.4 三种情境 | 第11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6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7.1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1.7.2 观察法 | 第14页 |
1.7.3 问卷法 | 第14页 |
1.7.4 统计法 | 第14页 |
1.7.5 访谈法 | 第14-15页 |
1.7.6 微博文本分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微博的简介 | 第16-23页 |
2.1 微博的由来 | 第16-17页 |
2.2 微博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1 消息内容 | 第18页 |
2.2.2 传播速度 | 第18页 |
2.2.3 影响范围 | 第18-19页 |
2.2.4 草根化,门槛低 | 第19页 |
2.2.5 使用简易便捷 | 第19页 |
2.3 微博的种类 | 第19-20页 |
2.4 微博的作用 | 第20-23页 |
2.4.1 传递消息 | 第20-21页 |
2.4.2 传递信息速度快 | 第21页 |
2.4.3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 第21-22页 |
2.4.4 比现实情景更自由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大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和微博平台中自我表露现象的实证研究 | 第23-3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3.1 被试取样 | 第23-24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3.3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3.3.4 统计处理 | 第25页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3.4.1 被试的描述性统计 | 第25-26页 |
3.4.2 在三种不同境下自我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26-27页 |
3.4.3 在态度和观点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3.4.4 在兴趣和爱好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28-29页 |
3.4.5 在学习和工作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29-30页 |
3.4.6 在金钱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3.4.7 在个性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3.4.8 在身体维度上大学生表露现象的差异比较 | 第32页 |
3.4.9 自我表露状况的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3.4.10 男性大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自我表露情况的差异比较 | 第33页 |
3.4.11 女大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自我表露情况的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3.4.12 自我表露的年龄差异 | 第34-35页 |
3.4.13 不同年龄段的自我表露状况的差异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研究二探讨大学生在三种情境下自我表露差异显著的原因 | 第37-5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4.3 在三种情境下自我表露差异显著原因的比较分析 | 第37-48页 |
4.4 性别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4.5 年龄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研究三 比较自我表露前后主观感受的差异 | 第51-5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51页 |
5.3. 愉悦感增强 | 第51-54页 |
5.4 对理想我的重新建构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