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述 | 第9-12页 |
1.2.1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0页 |
1.2.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2.3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 第12-19页 |
1.3.1 锂离子电池对正极材料的要求 | 第12-13页 |
1.3.2 正极材料发展的现状 | 第13页 |
1.3.3 几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3-17页 |
1.3.4 LiMnPO_4正极材料 | 第17-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2.1 主要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20-21页 |
2.1.1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0-21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测试表征 | 第21-23页 |
2.2.1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21-22页 |
2.2.2 X 射线衍射(XRD) | 第22页 |
2.2.3 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能谱分析(FESEM-EDX) | 第22页 |
2.2.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EDX) | 第22-23页 |
2.3 电化学性能 | 第23-25页 |
2.3.1 电池正极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扣式电池组装 | 第23-24页 |
2.3.3 充放电测试 | 第24页 |
2.3.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固相法合成 LiMn_(0.5)(V_2/3)_(0.5)PO_4/C 正极材料 | 第25-38页 |
3.1 煅烧温度对 LiMn_(0.5)(V_2/3)_(0.5)PO_4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1 样品的制备 | 第25-26页 |
3.1.2 样品热重分析 | 第26-27页 |
3.1.3 样品 XRD 分析 | 第27页 |
3.1.4 样品的 SEM 图和图和电化学性能 | 第27-30页 |
3.2 不同碳含量对 LiMn_(0.5)(V_2/3)_(0.5)PO_4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样品的 SEM 分析 | 第30-31页 |
3.2.3 样品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1-32页 |
3.3 不同碳源对 LiMn_(0.5)(V_2/3)_(0.5)PO_4的影响 | 第32-37页 |
3.3.1 样品的制备 | 第32页 |
3.3.2 样品的 SEM 分析 | 第32-33页 |
3.3.3 样品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3-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水热法合成坚果蛋糕结构的 C-LiMn_xFe_(1-x)PO_4-LiFePO_4 | 第38-54页 |
4.1 LiMnPO_4-LiFePO_4样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8-42页 |
4.1.1 LiFePO_4的制备 | 第38-39页 |
4.1.2 LiMnPO_4的制备 | 第39-41页 |
4.1.3 LiMnPO_4-LiFePO_4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 C-LiMn_xFe_(1-x)PO_4-LiFePO_4样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2-53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4.2.2 煅烧温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42-48页 |
4.2.3 碳含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