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AM真菌是植物在土壤中的生物资源 | 第11页 |
1.2.2 AM真菌-植物共生关系 | 第11-12页 |
1.2.3 AM真菌的菌根效应 | 第12-13页 |
1.2.4 AM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 第13页 |
1.2.5 AM真菌群落的共存机制 | 第13-15页 |
1.2.6 AM真菌-解磷细菌的互作 | 第15-16页 |
1.2.7 植物-AM真菌-解磷细菌共生关系在农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中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2.8 AM真菌生物量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AM真菌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对共生体的贡献 | 第21-37页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22页 |
3.2.2 供试菌种 | 第22页 |
3.2.3 供试植物 | 第22-23页 |
3.2.4 试验装置 | 第23页 |
3.2.5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3.2.6 试验步骤 | 第23页 |
3.2.7 试验收获与样品分析 | 第23-26页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3.3.1 菌根侵染率、根内真菌拷贝数和根外菌丝密度 | 第28-31页 |
3.3.2 植株生物量和磷吸收量 | 第31页 |
3.3.3 真菌对植株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4 不同真菌组合对真菌相对DNA拷贝数总和的影响 | 第32页 |
3.3.5 不同真菌之间的竞争强度指数 | 第32-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3.4.1 根外菌丝和根内真菌的拷贝数 | 第35页 |
3.4.2 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磷吸收的效应 | 第35-36页 |
3.4.3 定量分析不同AM真菌在根系内的互作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根内AM真菌互作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38页 |
4.2.2 供试菌种 | 第38页 |
4.2.3 供试植物 | 第38页 |
4.2.4 试验装置 | 第38-39页 |
4.2.5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4.2.6 试验步骤 | 第39页 |
4.2.7 收获与样品分析 | 第39-40页 |
4.2.8 数据统计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3.1 植株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磷吸收速率 | 第40页 |
4.3.2 根系内AM真菌DNA拷贝数 | 第40-42页 |
4.3.3 AM真菌对玉米生物量和磷吸收量的互作效应 | 第42-44页 |
4.3.4 不同真菌的互作关系 | 第44-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4.4.1 接种AM真菌后玉米对干早胁迫的响应 | 第46-47页 |
4.4.2 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磷吸收的效应 | 第47页 |
4.4.3 不同AM真菌之间的互作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菌丝际微生物互作对土壤有机磷矿化吸收的调控机制 | 第49-67页 |
5.1 引言 | 第49-5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50页 |
5.2.2 试验装置和供试土壤、植物 | 第50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5.2.4 试验步骤 | 第50-51页 |
5.2.5 收获与样品分析 | 第51-53页 |
5.2.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5.3.1 作物根系侵染率和菌丝室菌丝密度 | 第54-55页 |
5.3.2 菌丝室内Olsen-P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55-56页 |
5.3.3 植酸酶活性、植酸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变化 | 第56-57页 |
5.3.4 菌丝室内AM真菌、细菌和ALP功能细菌群落结构 | 第57-64页 |
5.4 讨论 | 第64-66页 |
5.4.1 AM真菌-细菌互作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 | 第64页 |
5.4.2 不同宿主对AM真菌、菌丝际细菌以及ALP功能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4-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13)C-DNA-SIP研究菌丝际细菌对菌丝分泌物的利用 | 第67-85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3页 |
6.2.1 供试土壤 | 第67-68页 |
6.2.2 供试菌种 | 第68页 |
6.2.3 供试植物 | 第68-69页 |
6.2.4 试验装置 | 第69页 |
6.2.5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6.2.6 试验步骤 | 第69-70页 |
6.2.7 收获与样品分析 | 第70-73页 |
6.2.8 数据统计 | 第7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2页 |
6.3.1 菌根侵染率 | 第73页 |
6.3.2 植株生物量和磷吸收量 | 第73页 |
6.3.3 菌丝际土壤Olsen-P和有机磷浓度 | 第73-74页 |
6.3.4 玉米根系和菌丝际土壤~(13)C丰度 | 第74页 |
6.3.5 不同浮力密度下标记DNA的相对丰度 | 第74-78页 |
6.3.6 菌丝际细菌T-RFLP分析和利用菌丝分泌物的细菌群落分析 | 第78页 |
6.3.7 细菌回接检测 | 第78-82页 |
6.4 讨论 | 第82-84页 |
6.4.1 菌丝际细菌对~(13)C标记的菌丝分泌物的利用以及对土壤磷周转的效应 | 第82-83页 |
6.4.2 菌丝际利用菌丝分泌物的细菌群落结构 | 第83-84页 |
6.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5-8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