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挡风玻璃测量系统结构设计与部件的选择 | 第15-21页 |
2.1 挡风玻璃测量系统结构参数的设计 | 第15-18页 |
2.2 挡风玻璃测量中显像剂的使用 | 第18-19页 |
2.3 投影设备的选择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系统建模与标定 | 第21-37页 |
3.1 系统建模 | 第21-25页 |
3.2 单个摄像机的标定方法 | 第25-31页 |
3.2.1 摄像机标定模型 | 第25-27页 |
3.2.2 基于张正友标定法的内部参数标定 | 第27-31页 |
3.3 双目测量系统的外部参数标定 | 第31-34页 |
3.4 双目测量系统的标定精度的评价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 | 第37-49页 |
4.1 几种常用特征点检测算法的使用 | 第37-41页 |
4.1.1 Harris算法对角点进行提取的方法 | 第37-38页 |
4.1.2 FAST算法对角点特征进行提取 | 第38-39页 |
4.1.3 SIFT特征点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4.1.4 SURF特征点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4.2 本文中使用的白色方格中心提取的方法 | 第41-44页 |
4.3 极线约束 | 第44-46页 |
4.4 基于拓扑结构、极线约束实现特征点的匹配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测量过程的实现 | 第49-61页 |
5.1 本文所用标记点的设计 | 第50-51页 |
5.2 常用的标记点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5.2.1 Hough变换法 | 第51页 |
5.2.2 灰度重心法 | 第51-52页 |
5.2.3 灰度质心法 | 第52页 |
5.3 本文中使用的标记点检测方法 | 第52-56页 |
5.4 标记点的匹配 | 第56-57页 |
5.5 特定玻璃坐标系的建立和整块挡风玻璃点云拼接的实现 | 第57-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第61-77页 |
6.1 系统标定实验 | 第61-65页 |
6.2 射线交汇法模型测量精度检验实验 | 第65-68页 |
6.3 视场范围内投影测量效果检验实验 | 第68-71页 |
6.3.1 高精度平面投影测量效果检验实验 | 第68-70页 |
6.3.2 视场范围内的挡风玻璃表面测量效果检验实验 | 第70-71页 |
6.4 标记点提取、匹配与建立玻璃坐标系实验 | 第71-75页 |
6.5 挡风玻璃测量效果实验 | 第75-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