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缘起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3.1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第18页
        1.3.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正向乐观的积极品质第18页
        1.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完整的健康人格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第19-21页
        1.5.1 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第19页
        1.5.2 丰富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诠释第21-27页
    2.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在规定第21-24页
        2.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重维度第21-24页
        2.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合理性第24页
    2.2 积极心理理论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立论基础第24-27页
        2.2.1 关注正向视角第25页
        2.2.2 养成乐观风格第25页
        2.2.3 追求幸福目标第25页
        2.2.4 发展积极品质第25-27页
第三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实证研究第27-78页
    3.1 研究目的第27页
    3.2 研究内容第27页
    3.3 研究方法第27-30页
        3.3.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确定第27-28页
        3.3.2 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28-30页
    3.4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结果第30-72页
        3.4.1 总体状况和特征第30-33页
        3.4.2 认知维度特征第33-34页
        3.4.3 人际维度特征第34-35页
        3.4.4 情感维度特征第35-36页
        3.4.5 公正维度特征第36-37页
        3.4.6 节制维度特征第37-38页
        3.4.7 超越维度特征第38-39页
        3.4.8 总体特征第39页
        3.4.9 同一专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第39-56页
        3.4.10 同一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第56-72页
    3.5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研究结果的讨论与总结第72-76页
        3.5.1 研究结果讨论第72-74页
        3.5.2 研究结果总结第74-76页
    3.6 结论第76-78页
第四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第78-89页
    4.1 变革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第78-80页
        4.1.1 开设跨学科课程第78-79页
        4.1.2 开展研究性学习第79页
        4.1.3 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第79-80页
    4.2 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勇于开拓精神第80-82页
        4.2.1 积极引导课题研究第80-81页
        4.2.2 大力支持多样化创业第81页
        4.2.3 共同构建创新实践平台第81-82页
    4.3 构建交往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智慧第82-84页
        4.3.1 提供优质学习交往平台第82-83页
        4.3.2 拓宽大学生社会交往渠道第83页
        4.3.3 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第83-84页
    4.4 完善评价制度,培养大学生正直诚信品格第84-85页
        4.4.1 严格过程评价管理第84-85页
        4.4.2 树立发展评价理念第85页
    4.5 加强自我反思,养成大学生谦卑节制美德第85-87页
        4.5.1 提倡反思性学习方法第85-86页
        4.5.2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第86-87页
    4.6 树立崇高理想,发展大学生卓越心理品质第87-89页
        4.6.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魅力第87页
        4.6.2 激励大学生追求精神卓越第87-88页
        4.6.3 制定实施个性化成长计划第88-89页
结语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第96-97页
附录B:《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培智学校家校合作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以南京某培智学校为个案
下一篇: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应用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