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社会化网络的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2 粉丝经济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社会化网络的传播机理与粉丝经济的新变化 | 第22-37页 |
2.1 社会化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1 六度分隔与结构洞理论 | 第22-24页 |
2.1.2 强弱连接和小世界网络 | 第24-26页 |
2.2 社会化网络传播的结构特性 | 第26-28页 |
2.2.1 真实关系基础上的信任平台 | 第26-27页 |
2.2.2 真实虚拟关系基础上的互动平台 | 第27页 |
2.2.3 细化的受众群体与精准的数据平台 | 第27-28页 |
2.3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新特征 | 第28-32页 |
2.3.1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影响力更大 | 第29-30页 |
2.3.2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类型更多元 | 第30-31页 |
2.3.3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创新力更强 | 第31-32页 |
2.4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新价值 | 第32-37页 |
2.4.1 虚拟社区中的合作经济 | 第32-33页 |
2.4.2 MCN模式下的电子商务 | 第33-37页 |
第3章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兴起的传播动因 | 第37-44页 |
3.1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兴起的内部动因 | 第37-41页 |
3.1.1 多元“共有媒体”系统的传播主体 | 第37-38页 |
3.1.2 开放性网络信息互动的传播媒介 | 第38-40页 |
3.1.3 用户自发创造与主动分享的传播内容 | 第40-41页 |
3.2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兴起的外部动因 | 第41-44页 |
3.2.1 技术的进步是粉丝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第41-42页 |
3.2.2 泛化的粉丝身份是粉丝经济的强大推手 | 第42页 |
3.2.3 心理需要是粉丝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第42-44页 |
第4章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要素分析 | 第44-58页 |
4.1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者 | 第44-46页 |
4.1.1 作为粉丝经济幕后推手的商业机构 | 第44-45页 |
4.1.2 作为粉丝经济新营销手段的意见领袖 | 第45-46页 |
4.1.3 作为粉丝经济长尾效应中的粉丝个体 | 第46页 |
4.2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接收者 | 第46-50页 |
4.2.1 主动接收信息的忠实追随者 | 第47-48页 |
4.2.2 有目的查找信息的搜寻意见者 | 第48-49页 |
4.2.3 无意识被动接收信息的无意浏览者 | 第49-50页 |
4.3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内容 | 第50-53页 |
4.3.1 能够引导销售的正面口碑信息 | 第50-52页 |
4.3.2 能够吸引流量的负面口碑信息 | 第52-53页 |
4.4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渠道 | 第53-56页 |
4.4.1 精准的个体传播渠道 | 第53-54页 |
4.4.2 广泛的群体传播渠道 | 第54-56页 |
4.5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反馈 | 第56-58页 |
4.5.1 影响力更大的即时性反馈 | 第56页 |
4.5.2 具有二次传播价值的反馈 | 第56-58页 |
第5章 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传播模式 | 第58-65页 |
5.1 传统粉丝经济:以明星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 | 第58-60页 |
5.1.1 文化工业时代的复制策略 | 第58-59页 |
5.1.2 单轨链式的单向传播模式 | 第59-60页 |
5.2 社会化网络中的粉丝经济:以关系为主导的双向传播模式 | 第60-65页 |
5.2.1 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 第60-61页 |
5.2.2 多轨网状的双向传播模式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