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可信度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系统仿真技术 | 第14页 |
1.1.2 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评估方法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 第15-17页 |
1.2.1 可信度评估方法 | 第15-16页 |
1.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传统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模糊数学基础知识 | 第20-24页 |
2.2.1 概述 | 第20页 |
2.2.2 隶属函数与隶属度 | 第20-21页 |
2.2.2.1 经典集合与特征函数 | 第20-21页 |
2.2.2.2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第21页 |
2.2.3 常用隶属函数及确认方法 | 第21-24页 |
2.3 模糊综合评判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24-27页 |
2.3.1 单级模糊评判法 | 第24-26页 |
2.3.2 多级模糊评判法 | 第26-27页 |
2.4 常用模糊综合评判算子 | 第27-28页 |
2.5 传统模糊综合评判法优缺点 | 第28-29页 |
2.5.1 模糊综合评判的优点 | 第28-29页 |
2.5.2 模糊综合评判的缺点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0-3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赋权法 | 第30-34页 |
3.2.1 信息熵指标赋权原理 | 第30-31页 |
3.2.2 信息熵指标赋权综合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3.2.3 实例分析 | 第32-34页 |
3.3 最优赋权模型 | 第34-38页 |
3.3.1 基于最小偏差平方和组合赋权法 | 第34-35页 |
3.3.2 基于非线性规划组合赋权法 | 第35-36页 |
3.3.3 实例分析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9-56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层次分析法 | 第39-47页 |
4.2.1 指标体系建立 | 第40-41页 |
4.2.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41-43页 |
4.2.3 一致性检测 | 第43-45页 |
4.2.4 权重确定 | 第45-47页 |
4.3 基于层析分析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47-55页 |
4.3.1 实例分析 | 第47-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56-7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云模型基础理论 | 第56-61页 |
5.2.1 云模型的定义 | 第56-57页 |
5.2.2 云模型数字特征 | 第57-59页 |
5.2.3 云发生器 | 第59-60页 |
5.2.3.1 正向云发生器 | 第60页 |
5.2.3.2 逆向云发生器 | 第60页 |
5.2.4 云运算 | 第60-61页 |
5.3 利用云模型标度法改进层次分析赋权法 | 第61-66页 |
5.3.1 云模型标度 | 第62-63页 |
5.3.2 群体云决策 | 第63-64页 |
5.3.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第64-66页 |
5.4 利用云模型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66-69页 |
5.5 实例应用 | 第69-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XXX作战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的案例分析 | 第74-88页 |
6.1 引言 | 第74页 |
6.2 评估方法 | 第74-85页 |
6.2.1 评估指标体系 | 第75-76页 |
6.2.2 执行评估 | 第76-85页 |
6.2.2.1 基于云模型的评估 | 第76-81页 |
6.2.2.2 层次分析法与组合赋权法 | 第81-85页 |
6.3 三种评估方法优劣分析 | 第85-87页 |
6.3.1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5-86页 |
6.3.2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6页 |
6.3.3 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6-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