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1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第10页 |
1.1.2 促进学校大课间活动富有民族特色的需要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有利于学校大课间的开展 | 第10页 |
1.2.2 有利于课间操更具有民族特色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2.1.1 关于藏族地域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1.2 关于藏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1.3 关于藏族民俗民风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4 关于藏族舞蹈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1.5 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1.6 关于大课间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1.7 关于课间操开展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1.8 关于课间操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1.9 关于课间操创编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2.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2.2.2 关于健美操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2.2.3 关于体育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3.1 大课间活动 | 第23页 |
3.2 课间操 | 第23页 |
3.3 藏族特色 | 第23页 |
3.4 特色课间操 | 第23页 |
3.5 创编 | 第23-24页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4-26页 |
4.1 研究对象: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 第2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4.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4.2.2 专家访谈法 | 第24页 |
4.2.3 问卷调查法 | 第24-26页 |
4.2.4 逻辑分析法 | 第26页 |
4.2.5 统计分析法 | 第26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5.1 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 第26-29页 |
5.1.1 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共性 | 第26-27页 |
5.1.2 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特点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 | 第27-29页 |
5.1.3 藏族地区大课间活动现状研究——以西藏藏族地区为例 | 第29页 |
5.2 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大课间活动课间操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5.2.1 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大课间活动课间操的作用研究 | 第29-30页 |
5.2.2 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大课间活动课间操的可行性研究 | 第30-31页 |
5.2.3 影响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原因分析 | 第31页 |
6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研究 | 第31-54页 |
6.1 藏族特色课间操创编的指导思想 | 第31-32页 |
6.1.1 以人为本 | 第31页 |
6.1.2 尊重藏族民族文化 | 第31-32页 |
6.1.3 体育与艺术相结合 | 第32页 |
6.2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依据 | 第32-33页 |
6.2.1 理论依据 | 第32页 |
6.2.2 编排依据 | 第32-33页 |
6.3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思路 | 第33-34页 |
6.3.1 舞操结合,科学锻炼,体现民族性 | 第33页 |
6.3.2 舞先操后,体现结构的合理性 | 第33页 |
6.3.3 提炼藏族舞蹈精华动作,体现动作的艺术性 | 第33-34页 |
6.4 对藏族特色课间操运动形式的分析研究 | 第34页 |
6.4.1 对称的重要性分析 | 第34页 |
6.4.2 重复的重要性分析 | 第34页 |
6.5 对藏族特色课间操内容选择的分析研究 | 第34页 |
6.6 对藏族特色课间操时间和强度的分析研究 | 第34-35页 |
6.7 对藏族特色课间操音乐风格的分析研究 | 第35页 |
6.8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原则 | 第35-36页 |
6.8.1 科学性原则 | 第35页 |
6.8.2 安全有效性原则 | 第35页 |
6.8.3 锻炼性性原则 | 第35页 |
6.8.4 简单易学原则 | 第35-36页 |
6.9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方法 | 第36页 |
6.9.1 整体法 | 第36页 |
6.9.2 移植法 | 第36页 |
6.9.3 重组法 | 第36页 |
6.10 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过程 | 第36-53页 |
6.10.1 准备阶段 | 第36页 |
6.10.2 藏族民族元素的选取 | 第36-37页 |
6.10.3 操化动作的筛选与组合 | 第37页 |
6.10.4 音乐的选择与剪辑 | 第37页 |
6.10.5 成套动作的完成 | 第37页 |
6.10.6 专家论证与修改完善 | 第37页 |
6.10.7 图片的拍摄与文字记写 | 第37-53页 |
预备节(6×8 拍) | 第38-40页 |
第一节伸展运动(8×8 拍) | 第40-41页 |
第二节扩胸运动(8×8 拍) | 第41-43页 |
第三节踢腿运动(8×8 拍) | 第43-45页 |
第四节体侧运动 (8×8 拍) | 第45-46页 |
第五节体转运动(8×8 拍) | 第46-48页 |
第六节全身运动(8×8 拍) | 第48-49页 |
第七节跳跃运动(8×8 拍) | 第49-50页 |
第八节整理运动(9×8 拍) | 第50-53页 |
6.11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评价 | 第53-54页 |
6.11.1 民族舞蹈专家与体操专家的意见 | 第53页 |
6.11.2 中小学体育专家的意见 | 第53页 |
6.11.3 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意见 | 第53页 |
6.11.4 “国培计划”2014—2015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教师意见 | 第53-54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4-55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1.1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尊重了藏族原有的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 第54页 |
7.1.2 藏族特色课间操将民族元素与课间操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第54页 |
7.1.3 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丰富了校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 第54页 |
7.2 建议 | 第54-55页 |
7.2.1 对创编者的建议 | 第54-55页 |
7.2.2 对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 第55页 |
7.2.3 对组织者的建议 | 第55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书刊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