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一) 道德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 第19-21页 |
(二) 中学生道德教育 | 第21-23页 |
1、中学生身心特点 | 第21-22页 |
2、中学生道德教育 | 第22-23页 |
(三) 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23-26页 |
1、道德教育途径的内涵 | 第23页 |
2、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 第23-26页 |
二、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之比较 | 第26-38页 |
(一) 课堂教学及政策组织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第26-31页 |
(二) 实践育人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三) 家庭社会合作育人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四) 自育方面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三、优化大陆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对策 | 第38-47页 |
(一) 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第38-39页 |
1、鼓励中学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38页 |
2、注重德育教学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 第38-39页 |
(二)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注重回归生活 | 第39-40页 |
(三) 强化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 第40页 |
(四) 强化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育人环节 | 第40-42页 |
1、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其现代性诠释 | 第40-41页 |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道德教育活动 | 第41-42页 |
(五) 完善显性教育兼顾隐形教育的中学道德教育模式 | 第42-43页 |
(六) 重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 第43-44页 |
(七) 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和谐配合 | 第44-45页 |
(八) 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自育过程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