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8-9页 |
(四)国内、国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 利他行为的内涵 | 第9-10页 |
2. 国外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成果 | 第10-15页 |
3. 我国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五)以往研究不足及本研究创新 | 第17页 |
(六)假定建议 | 第17-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被试 | 第19页 |
1. 预测被试 | 第19页 |
2. 正式施测被试 | 第19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19-20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20页 |
(四)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1页 |
(二)小学生利他认识的比较 | 第21-24页 |
(三)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比较 | 第24-28页 |
(四)小学生利他情感的比较 | 第28-31页 |
四、讨论 | 第31-36页 |
(一)小学生利他认识的一般趋势和特征 | 第31-33页 |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的一般趋势和特征 | 第33-35页 |
(三)小学生利他情感的一般趋势和特征 | 第35-36页 |
五、教育建议 | 第36-41页 |
(一)加强意识训练,强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7页 |
(二)树立模仿形象,加强楷模学习 | 第37-38页 |
(三)角色互换,培养小学生学会感知他人的心理和情感 | 第38页 |
(四)提高家长、教师的自身素质,形成教育合力 | 第38-39页 |
(五)在实践中培养感恩的社会责任感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问卷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