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江苏省国税局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第14-18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第18-19页
        一、研究对象第18-19页
        二、具体研究方法第19页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一、本文主要创新之处第19-20页
        二、本文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第21-31页
    第一节 税收征管改革的历史演进第21-28页
        一、税务专管员模式(1950年—1991年)第21-22页
        二、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模式(1991年—2003年)第22-24页
        三、强化管理模式(2004年—2008年)第24-25页
        四、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2009年—2012年)第25-27页
        五、全面征管改革模式(2012年—现在)第27-28页
    第二节 历次征管改革的总结与思考第28-31页
        一、历次改革的特点总结第28页
        二、历次改革的分析思考第28-30页
        三、继续深化改革的着力点第30-31页
第三章 江苏国税征管改革具体实践及问题分析第31-55页
    第一节 江苏国税推进征管改革主要做法第31-39页
        一、改革的策略选择和目标界定第31-32页
        二、对税源管理职责进行科学分类第32-35页
        三、基础管理方式的转变及流程设计第35-38页
        四、推进以实体化和团队化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第38-39页
    第二节 江苏国税本轮征管改革取得的成效第39-47页
        一、基础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管理机构职能转型到位第40-41页
        二、重点税源集约化与团队运作专业化取得突破第41-43页
        三、风险管理各环节能力显著提升第43-47页
    第三节 江苏国税本轮征管改革的问题分析第47-55页
        一、税收法制建设存在缺失,征纳双方权责界定仍不明晰第48-49页
        二、分级管理体制还需要完善,征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第49-51页
        三、基础管理方式还不够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到位第51页
        四、数据情报的支撑不够有力,风险分析和应对的水平有待提升第51-53页
        五、人力资源的盘活与优化配置不合理,专业化人才缺乏第53-55页
第四章 税收征管改革的国际借鉴第55-61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通行的税收法律体系、战略定位和管理理念第55-56页
    第二节 征管机构设置方面国际借鉴第56-58页
        一、扁平化+实体化的一级管理体系第57页
        二、层级制下的“扁平化+实体化”第57-58页
    第三节 税收征管程序方面的国际借鉴第58-59页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国际借鉴第59-61页
第五章 深化江苏国税税收征管改革的建议第61-73页
    第一节 加强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第61-64页
        一、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进程第61-62页
        二、强化税收征管配套制度支撑第62页
        三、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62-63页
        四、建立税收遵从管理职责清单制度第63-64页
    第二节 构建扁平化、实体化的税收业务组织体系第64-68页
        一、两级业务管理体系的职能分布第64-65页
        二、两级业务管理体系的机构设计第65-68页
    第三节 强化税收遵从管理的能力建设第68-70页
        一、建立“一体化”的纳税服务业务格局第68-69页
        二、建立“一条龙”的税收执法业务格局第69-70页
    第四节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的支持保障体系第70-73页
        一、稳固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第70-71页
        二、活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第71-72页
        三、规范完备的行政后勤保障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后记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员工组织认同、工作幸福感和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
下一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以SL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