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书院到新式学堂:清末民初的教育转型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1.书院与书院类型 | 第14页 |
| 2.教育转型 | 第14-15页 |
| (四)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转型势在必行:社会变革与教育转型 | 第16-19页 |
| (一)近代社会初期的社会变革与书院改革 | 第16-17页 |
| (二)戊戌变法中的书院改制 | 第17页 |
| (三)清末新政重建书院改制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自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的书院发展概况 | 第19-22页 |
| (一)鸦片战争之前 | 第19页 |
| (二)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 第19-20页 |
| (三)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书院向学堂的转型阶段概述 | 第22-25页 |
| (一)戊戌变法期间 | 第22页 |
| (二)清末新政期间 | 第22-23页 |
| (三)民国初年 | 第23-25页 |
| 第五章 从传统书院到新式学堂:转型情况叙述 | 第25-46页 |
| (一)管理制度 | 第25-31页 |
| 1.管理机构设置与人事变迁 | 第25-27页 |
| 2.经费 | 第27-29页 |
| 3.学规 | 第29-31页 |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第31-39页 |
| 1.学制 | 第31-33页 |
| 2.教育宗旨 | 第33-34页 |
| 3.学生生源 | 第34-35页 |
| 4.教学与考核方式 | 第35-36页 |
| 5.学生待遇 | 第36-38页 |
| 6.毕业生流向 | 第38-39页 |
| (三)课程体系 | 第39-43页 |
| 1.课程设置 | 第39-40页 |
| 2.教学活动 | 第40-42页 |
| 3.教学目标 | 第42-43页 |
| (四)书院文化与校园文化 | 第43-46页 |
| 1.封闭与开放 | 第44页 |
| 2.守旧与趋新 | 第44-45页 |
| 3.重“道”与重“器”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其它书院的转型 | 第46-54页 |
| (一)新型书院 | 第46-48页 |
| 1.类别归属 | 第46页 |
| 2.全“新”呈现 | 第46-47页 |
| 3.程度区分 | 第47-48页 |
| 4.转型结局 | 第48页 |
| (二)教会书院 | 第48-50页 |
| 1.课程设置 | 第48-49页 |
| 2.改设特点 | 第49-50页 |
| (三)现代书院 | 第50-54页 |
| 1.前期反思 | 第50-51页 |
| 2.典型代表 | 第51-52页 |
| 3.“由表及里” | 第52页 |
| 4.发展现状 | 第52-54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全国书院改制表通览*) | 第57-11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