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释义 | 第20-24页 |
一、文化产业 | 第20-22页 |
二、边疆民族地区 | 第22-23页 |
三、民族特色文化 | 第23页 |
四、民族文化产业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3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30-31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方法 | 第31-3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三、关键问题 | 第3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2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互动机理分析 | 第34-63页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 | 第34-48页 |
一、文化性: 边疆民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 | 第34-37页 |
二、民族性: 边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第37-39页 |
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边疆民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第39-47页 |
四、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决定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机理 | 第48-52页 |
一、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危机 | 第48-49页 |
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机理 | 第49-52页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互动关系 | 第52-59页 |
一、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是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 第52-54页 |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是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 | 第54-59页 |
第四节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保护的经验借鉴 | 第59-63页 |
一、美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 | 第59-60页 |
二、英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 | 第60页 |
三、法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 | 第60-61页 |
四、日韩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 | 第61-62页 |
五、经验启示 | 第62-63页 |
第三章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态与势 | 第63-84页 |
第一节 形势与环境: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 第63-69页 |
一、发展环境 | 第63-67页 |
二、发展基础 | 第67-69页 |
第二节 现状与重点: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的态势分析 | 第69-77页 |
一、总体情况 | 第69-73页 |
二、重点与特色 | 第73-77页 |
第三节 问题与挑战:产业化发展中边疆民族特色文化的困境剖析 | 第77-84页 |
一、问题与挑战 | 第77-80页 |
二、原因探析 | 第80-84页 |
第四章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战略选择 | 第84-104页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互动的原则定位 | 第84-87页 |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4-85页 |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原则 | 第85-86页 |
三、统筹性原则 | 第86-87页 |
四、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 第87页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互动的战略选择 | 第87-91页 |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 第87-88页 |
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战略 | 第88-89页 |
三、民族文化品牌战略 | 第89页 |
四、民族文化安全战略 | 第89-91页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互动的发展模式 | 第91-104页 |
一、民族文化产业村 | 第91-96页 |
二、民族文化产业园区 | 第96-98页 |
三、民族文化产品贸易市场 | 第98-99页 |
四、边境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带 | 第99-101页 |
五、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策略与机制 | 第104-117页 |
第一节 基于互动的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策略 | 第104-108页 |
一、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树立新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观 | 第104页 |
二、加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内涵研究 | 第104-105页 |
三、实施分类保护和开发,建立系统的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 | 第105页 |
四、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源 | 第105-106页 |
五、促进业态创新,延长民族文化产业链 | 第106-107页 |
六、注重文化生态保护,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 第107页 |
七、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对外传播能力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互动机制 | 第108-112页 |
一、互动机制运行主体、行为与功能 | 第108-110页 |
二、互动机制运行过程 | 第110-111页 |
三、互动机制达到良好运行状态的条件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互动路径 | 第112-117页 |
一、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消解与保护博弈力量的再平衡 | 第112-113页 |
二、协调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利益分配 | 第113-114页 |
三、加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动 | 第114-115页 |
四、合理界定参与主体的行为范围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案例分析 | 第117-133页 |
第一节 壮族织锦技艺:边疆民族工艺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 第117-124页 |
一、壮锦、绣球市场化产业化抉择 | 第117-119页 |
二、壮锦、绣球产业化的困惑与矛盾 | 第119-121页 |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工艺保护的良性互动 | 第121-123页 |
四、发展趋势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印象·刘三姐》:边疆民族演艺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 第124-129页 |
一、发展概况 | 第124-125页 |
二、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成绩 | 第125-127页 |
三、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不足 | 第127-128页 |
四、发展趋势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边疆民族节庆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 第129-133页 |
一、发展概况 | 第129页 |
二、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成绩 | 第129-131页 |
三、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不足 | 第131-132页 |
四、发展趋势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8页 |
第一节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133-135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133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 第135-138页 |
一、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 第135-136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经历 | 第149-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