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高校专业分流在选择与引导之间 | 第15-43页 |
一、缘起与论题 | 第15-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5-19页 |
(二) 论题说明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20-21页 |
(一) 知识之价值:深化高校专业分流认识 | 第20页 |
(二) 理论之价值: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三) 实践之价值:指导专业分流实际工作 | 第21页 |
三、文献的综述 | 第21-39页 |
(一) 国外文献缕析 | 第21-26页 |
(二) 国内文献梳理 | 第26-38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38-39页 |
四、思路与方法 | 第39-4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理论探讨:作为研究议题的高校专业分流 | 第43-77页 |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的概念厘定 | 第43-60页 |
(一) 高校专业 | 第43-51页 |
(二) 大类招生 | 第51-54页 |
(三) 高校专业分流 | 第54-56页 |
(四) 学生专业选择 | 第56-59页 |
(五) 高校专业分流引导 | 第59-60页 |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的理论支点 | 第60-70页 |
(一) 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认识学生专业选择 | 第60-62页 |
(二) 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理解学生专业选择与高校分流引导 | 第62-64页 |
(三) 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探究高校专业分流系统 | 第64-70页 |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的评价依据 | 第70-75页 |
(一) 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 | 第70-71页 |
(二) 高校分流引导的合理性 | 第71-73页 |
(三) 专业分流效果的长效性 | 第73-74页 |
(四) 专业分流系统的共生性 | 第74-7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当代形态: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实施状况 | 第77-117页 |
一、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现状概览 | 第77-98页 |
(一) 专业分流实施高校区域分布 | 第77-78页 |
(二) 专业分流实施高校类型分析 | 第78-81页 |
(三) 专业分流实施学科类型分析 | 第81-85页 |
(四) 高校专业分流实施类型分析 | 第85-98页 |
二、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问卷调查 | 第98-115页 |
(一) 调查设计 | 第98-103页 |
(二) 样本中专业分流基本情况 | 第103-105页 |
(三) 高校专业分流的实施效果 | 第105-107页 |
(四) 高校专业分流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07-11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现实之窘: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困境 | 第117-136页 |
一、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困境之形:基于问卷调查的拓展分析 | 第117-125页 |
(一) 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性不强 | 第117-119页 |
(二) 高校分流引导合理性不足 | 第119-121页 |
(三) 专业分流效果忽视长效性 | 第121-123页 |
(四) 专业分流系统缺乏共生性 | 第123-125页 |
二、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困境之源 | 第125-135页 |
(一) 认知障碍:价值取向与操作理念的偏宕 | 第125-129页 |
(二) 体制障碍:对传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 | 第129-131页 |
(三) 环境障碍:教育规模扩张中的资源约束 | 第131-13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五章 未来之路: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改革 | 第136-156页 |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的未来取向 | 第136-143页 |
(一) 高校专业分流范式:“学生选择”耦合“高校引导” | 第136-138页 |
(二) 高校专业分流思维:“工具理性”融合“价值理性” | 第138-140页 |
(三) 高校专业分流定位:“选拔性”转向“衔接性” | 第140-141页 |
(四) 高校专业分流改革:“系统自治”迈向“系统共治” | 第141-143页 |
二、高校专业分流系统的自我提升 | 第143-152页 |
(一) 重视专业分流政策设计 | 第143-145页 |
(二) 培育学生专业选择能力 | 第145-147页 |
(三) 加强专业分流程序指导 | 第147-149页 |
(四) 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 | 第149-152页 |
三、高校专业分流外部环境的优化 | 第152-155页 |
(一) 构建多元递进的课程体系 | 第152-153页 |
(二) 完善柔性灵活的管理制度 | 第153-154页 |
(三) 开展自主科学的专业建设 | 第154-15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结语:高校专业分流在争议与探索中前行 | 第156-160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156-158页 |
(一)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分流是什么? | 第156-157页 |
(二) 当前我国大类招生高校的专业分流效果如何? | 第157-158页 |
(三) 我国大类招生高校专业分流的试行问题何在? | 第158页 |
(四) 我国大类招生高校的专业分流改革走向何方? | 第158页 |
二、可能的创新 | 第158-159页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7页 |
附录一:高校专业分流调查问卷 | 第177-180页 |
附录二:A校化学学院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的通知 | 第180-182页 |
附录三:D校关于启动2014年全校性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通知 | 第182-183页 |
附录四:E校大类招生的本科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实施办法 | 第183-185页 |
后记 | 第185-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