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公务员招录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公务员与公务员录用制度 | 第20页 |
2.2 公务员招录歧视的界定 | 第20-21页 |
2.3 岗位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1 岗位分析法的定义 | 第21-22页 |
2.3.2 公务员岗位分析的必要性 | 第22页 |
2.4 人员素质模型 | 第22-24页 |
第3章 T市公务员招录中歧视现象的表现 | 第24-31页 |
3.1 年龄歧视 | 第24-25页 |
3.2 健康歧视 | 第25-27页 |
3.3 性别歧视 | 第27-29页 |
3.4 户籍歧视 | 第29-31页 |
第4章 公务员招录中产生歧视的原因 | 第31-38页 |
4.1 社会历史因素 | 第31-32页 |
4.2 政治因素 | 第32-35页 |
4.2.1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 第32-34页 |
4.2.2 监督机制建设不健全 | 第34-35页 |
4.3 经济因素 | 第35-38页 |
4.3.1 资源占有与分配的不均衡 | 第35页 |
4.3.2 成本收益分析 | 第35-36页 |
4.3.3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 第36页 |
4.3.4 用人单位自主权的滥用 | 第36-38页 |
第5章 消除公务员招录歧视现象的路径 | 第38-46页 |
5.1 树立平等观念 | 第38-39页 |
5.2 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 第39-41页 |
5.2.1 着力构建完备系统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体系 | 第39页 |
5.2.2 取消制度歧视,废除“非法之法” | 第39-41页 |
5.3 科学的职位分析及入职条件设定 | 第41-43页 |
5.4 严格的社会监督 | 第43-44页 |
5.5 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5.6 求职者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