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基于颈部肌肉主动力的乘员后碰撞颈部损伤机理与防护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颈部损伤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颈部有限元模型的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2 损伤机理的研究第12-13页
        1.2.3 座椅约束系统的研究第13-14页
    1.3 课题来源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第15-16页
第2章 颈部解剖学结构及其后碰撞生物力学第16-29页
    2.1 颈部解剖结构第16-22页
        2.1.1 颈椎的解剖结构第16-18页
        2.1.2 椎间盘的解剖结构第18-19页
        2.1.3 韧带的解剖结构第19-20页
        2.1.4 肌肉的解剖结构第20-22页
    2.2 颈部在后碰撞中的运动学第22-25页
        2.2.1 后碰撞的运动学分析第22-23页
        2.2.2 颈部损伤准则及耐受限度第23-25页
    2.3 骨骼肌的特性第25-28页
        2.3.1 骨骼肌的解剖结构第25-26页
        2.3.2 Hill本构模型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后碰撞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29-41页
    3.1 头颈基础模型第29页
    3.2 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5页
        3.2.1 肌肉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3.2.2 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3.2.3 模型材料参数的定义第32-35页
    3.3 志愿者后碰撞试验验证第35-38页
        3.3.1 边界和载荷条件第35-36页
        3.3.2 颈部模型验证结果第36-38页
    3.4 后碰撞验证结果分析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后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1-62页
    4.1 Bio RID Ⅱ假人模型第41-44页
        4.1.1 摆锤冲击试验验证第41-42页
        4.1.2 台车碰撞试验验证第42-43页
        4.1.3 混合乘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2 汽车和座椅模型第44-45页
    4.3 安全带模型第45-46页
    4.4 后碰撞混合模型第46页
    4.5 后碰撞混合模型的验证第46-54页
        4.5.1 边界条件设置第46-47页
        4.5.2 后碰撞混合模型的验证结果第47-49页
        4.5.3 颈部局部生物力学响应第49-54页
    4.6 碰撞强度对后碰撞乘员头颈部损伤的影响第54-60页
        4.6.1 后碰撞混合模型动力学响应过程第55-58页
        4.6.2 乘员颈部局部生物力学响应第58-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座椅几何参数对乘员颈部损伤的影响第62-69页
    5.1 鞭打试验第62-63页
        5.1.1 鞭打试验概述第62页
        5.1.2 载荷边界条件第62-63页
        5.1.3 颈部损伤评价指标第63页
    5.2 头枕位置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63-67页
        5.2.1 头枕与头部的水平距离第64-66页
        5.2.2 头枕与头部的竖直距离第66-67页
    5.3 靠背刚度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合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变复杂度近似模型的汽车安全性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