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类书与《初学记》 | 第10-12页 |
二、《初学记》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初学记》在宋代的刊刻与流传 | 第18-34页 |
第一节 《初学记》的成书、流出与初次刊印 | 第18-21页 |
一、《初学记》的成书 | 第18-20页 |
二、《初学记》的流出与初次刊印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初学记》在宋代的版本考述 | 第21-26页 |
一、北宋国子监刊本 | 第21-23页 |
二、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东阳崇川余四十三宅郎刊本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初学记》在西北、西南地区的流传 | 第26-29页 |
一、黑水城出土的《初学记》残页 | 第26-27页 |
二、大理国商贾至宋地求索《初学记》等书 | 第27-29页 |
第四节 《初学记》在域外的流传——以日本、朝鲜为例 | 第29-34页 |
一、《初学记》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 | 第29-32页 |
二、朝鲜诗集《夹注名贤十抄诗》中所见《初学记》注文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宋代书籍对《初学记》的征引 | 第34-57页 |
第一节 宋代类书“或明或隐”的征引《初学记》 | 第34-43页 |
一、材料标明引自《初学记》 | 第34-37页 |
二、抄袭《初学记》而不言明 | 第37-43页 |
第二节 宋代集部作品“多形式”的征引《初学记》 | 第43-55页 |
一、文集校注称引《初学记》,以资考证 | 第43-47页 |
二、文集解题化用《初学记》,补充材料 | 第47-55页 |
第三节 宋代书籍征引《初学记》的特点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宋人对《初学记》的认识与接受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受众下移,《初学记》作为普通发蒙之书 | 第57-59页 |
一、郑准对《初学记》的认识 | 第57-58页 |
二、宋人笔记、序跋中对《初学记》“发蒙”这一特性的认识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初学记》可为“终身记” | 第59-61页 |
一、“刘子仪”与《初学记》 | 第59-60页 |
二、刘筠推崇《初学记》的原因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初学记》等类书不利于科举选拔人才 | 第61-63页 |
一、欧阳修主张科举考试不应读《初学记》等类书 | 第61-62页 |
二、欧阳修反对《初学记》与其“诗文革新运动”的关系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刘克庄对《初学记》的评价与其应用间的矛盾 | 第63-64页 |
一、刘克庄对《初学记》的指摘 | 第63页 |
二、宋人对刘克庄作诗的评价 | 第63-64页 |
第五节 宋代不同层面对《初学记》的接受情况 | 第64-68页 |
一、官方层面:北宋国子监刊印《初学记》即罢 | 第64-65页 |
二、宋代学者对《初学记》的接受利用的方式较多样 | 第65-66页 |
三、宋代一般文人、书商对《初学记》认识的偏差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