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师在中国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的运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与角度 | 第9-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研究角度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4.3 小结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运用的客观影响因素 | 第17-29页 |
2.1 当地建造水平 | 第17-21页 |
2.1.1 当地交通运输水平 | 第17-19页 |
2.1.2 当地工业化水平 | 第19-20页 |
2.1.3 当地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 第20-21页 |
2.2 建筑自身要求 | 第21-25页 |
2.2.1 建筑跨度 | 第21-23页 |
2.2.2 设计使用年限 | 第23-24页 |
2.2.3 抗震强度 | 第24页 |
2.2.4 造价 | 第24-25页 |
2.2.5 生态 | 第25页 |
2.3 地方性 | 第25-26页 |
2.3.1 地方材料、工艺 | 第25-26页 |
2.3.2 地方地理条件、气候 | 第26页 |
2.4 特殊情况建造 | 第26-28页 |
2.4.1 灾后重建 | 第26-27页 |
2.4.2 国家反哺政策 | 第27-28页 |
2.4.3 远离乡村地区的建造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的具体运用 | 第29-85页 |
3.1 木结构体系 | 第30-37页 |
3.1.1 传统木结构体系的演化 | 第31-34页 |
3.1.2 基于现代结构原理的木结构体系 | 第34-37页 |
3.2 竹结构体系 | 第37-50页 |
3.2.1 原竹结构体系 | 第38-44页 |
3.2.2 工业竹结构体系 | 第44-50页 |
3.3 重型结构体系 | 第50-59页 |
3.3.1 重型钢结构体系 | 第50-53页 |
3.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第53-59页 |
3.4 轻型结构体系 | 第59-73页 |
3.4.1 朱竞翔的轻量建筑系统 | 第60-67页 |
3.4.2 谢英俊的协力造屋 | 第67-70页 |
3.4.3 其他轻型结构体系 | 第70-73页 |
3.5 传统结构体系改良 | 第73-82页 |
3.5.1 对单一结构体系的改良 | 第73-76页 |
3.5.2 对混合结构体系的改良 | 第76-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4章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与维护体系的建造关系 | 第85-105页 |
4.1 木结构体系 | 第85-89页 |
4.1.1 围护体系包裹结构体系 | 第86-87页 |
4.1.2 围护体系和结构体系并置 | 第87-89页 |
4.2 竹结构体系 | 第89-93页 |
4.2.1 围护体系包裹结构体系 | 第89-92页 |
4.2.2 围护体系与结构体系并置 | 第92-93页 |
4.3 重型结构体系 | 第93-97页 |
4.3.1 围护体系包裹结构体系 | 第94页 |
4.3.2 围护体系与结构体系并置 | 第94-97页 |
4.4 轻型结构体系 | 第97-100页 |
4.4.1 围护与结构体系为封闭系统 | 第97-98页 |
4.4.2 围护与结构体系为开放系统 | 第98-100页 |
4.5 传统结构体系改良 | 第100-102页 |
4.5.1 围护与结构体系相对独立 | 第100-101页 |
4.5.2 围护与结构体系重叠 | 第101-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5章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运用的设计取向和问题 | 第105-117页 |
5.1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运用的设计取向 | 第105-113页 |
5.1.1 文化取向 | 第105-107页 |
5.1.1.1 乡愁取向 | 第105-106页 |
5.1.1.2 奇景取向 | 第106-107页 |
5.1.2 技术取向 | 第107-111页 |
5.1.2.1 低技取向 | 第107-108页 |
5.1.2.2 适用技术取向 | 第108-110页 |
5.1.2.3 建构取向 | 第110-111页 |
5.1.3 社会取向 | 第111-113页 |
5.2 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运用的问题 | 第113-116页 |
5.2.1 结构稳定性问题 | 第113页 |
5.2.2 结构建造的复杂性问题 | 第113-114页 |
5.2.3 结构的热工问题 | 第114-115页 |
5.2.4 结构对地方气候应对问题 | 第115-11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17-121页 |
6.1 我国乡村建造的展望 | 第117-119页 |
6.1.1 结构类型的丰富 | 第117页 |
6.1.2 建筑师合理的设计取向 | 第117-118页 |
6.1.3 乡村建造市场的活力 | 第118-119页 |
6.1.4 乡村社会的重建 | 第119页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5-131页 |
附录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