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0 引言 | 第10-20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0.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0.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3.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0.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1 研究基础及方法概述 | 第20-31页 |
1.1 相关概念梳理 | 第20-22页 |
1.1.1 协同效应 | 第20页 |
1.1.2 货币政策 | 第20页 |
1.1.3 系统性风险 | 第20-21页 |
1.1.4 宏观审慎管理 | 第21-22页 |
1.2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 | 第22-23页 |
1.2.1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 第22页 |
1.2.2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类型 | 第22-23页 |
1.3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与框架 | 第23-25页 |
1.3.1 金融监管理念演变进程 | 第23-24页 |
1.3.2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1.3.3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 第25页 |
1.4 DSGE模型方法概述 | 第25-30页 |
1.4.1 DSGE模型介绍 | 第25-27页 |
1.4.2 对数线性化方法 | 第27-28页 |
1.4.3 线性化模型求解 | 第28-29页 |
1.4.4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29-3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2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31-43页 |
2.1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分析 | 第31-36页 |
2.1.1 1984-1992年的货币政策 | 第31-32页 |
2.1.2 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 | 第32-34页 |
2.1.3 1998-2007年的货币政策 | 第34-35页 |
2.1.4 2008-2014年的货币政策 | 第35-36页 |
2.2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36-38页 |
2.2.1 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 第37页 |
2.2.2 建立完善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 | 第37页 |
2.2.3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 第37-38页 |
2.2.4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第38页 |
2.3 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进展的国际比较 | 第38-41页 |
2.3.1 国际组织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进展 | 第38-39页 |
2.3.2 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进展 | 第39-41页 |
2.3.3 宏观审慎管理国际实践进展的启示与思考 | 第41页 |
2.4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与联系 | 第41-42页 |
2.4.1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 第41-42页 |
2.4.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 第42页 |
2.4.3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机制 | 第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效应的DSGE模型构建 | 第43-51页 |
3.1 代表性家庭的行为方程构建 | 第44-46页 |
3.1.1 耐心家庭 | 第44-45页 |
3.1.2 非耐心家庭 | 第45-46页 |
3.2 代表性企业的行为方程构建 | 第46-48页 |
3.2.1 最终产品企业 | 第46-47页 |
3.2.2 中间产品企业 | 第47-48页 |
3.3 政府部门的行为方程构建 | 第48-50页 |
3.3.1 货币政策当局 | 第48页 |
3.3.2 宏观审慎政策当局 | 第48-50页 |
3.4 均衡系统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基于DSGE模型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效应分析 | 第51-68页 |
4.1 模型参数确定 | 第51-55页 |
4.1.1 校准法 | 第51-52页 |
4.1.2 贝叶斯估计方法 | 第52-55页 |
4.2 基于经济体总量指标的协同效应分析 | 第55-61页 |
4.2.1 不同政策组合中产出的脉冲响应 | 第55-58页 |
4.2.2 不同政策组合中投资的脉冲响应 | 第58-61页 |
4.2.3 数值模拟结论 | 第61页 |
4.3 基于经济体价格指标的协同效应分析 | 第61-67页 |
4.3.1 不同政策组合中通货膨胀的脉冲响应 | 第61-64页 |
4.3.2 不同政策组合中房地产价格的脉冲响应 | 第64-67页 |
4.3.3 数值模拟结论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执行的政策体制比较分析 | 第68-74页 |
5.1 DSGE模型修正 | 第68-69页 |
5.1.1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独立执行 | 第68页 |
5.1.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非独立执行 | 第68-69页 |
5.2 基于经济体总量指标的政策体制比较分析 | 第69-71页 |
5.2.1 不同政策体制下产出的脉冲响应 | 第69-70页 |
5.2.2 不同政策体制下投资脉的冲响应 | 第70-71页 |
5.2.3 数值模拟结论 | 第71页 |
5.3 基于经济体价格指标的政策体制比较分析 | 第71-73页 |
5.3.1 不同政策体制下通货膨胀的脉冲响应 | 第71-72页 |
5.3.2 不同政策体制下房地产价格的脉冲响应 | 第72-73页 |
5.3.3 数值模拟结论 | 第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DSGE模型线性化形式及稳态方程 | 第79-81页 |
附录B DSGE模型脉冲响应图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